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作者: 曹胜高//袁晓晶|主编:乔力//丁少伦
出版社: 济南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7.50
折扣购买: 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ISBN: 97875488021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有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们来比坐禅吧。宋代以来,禅宗大兴,和 尚们坐禅修炼、以养心性的方式,也为很多文人所接受、所喜爱。既然苏东 坡提议,佛印亦不推辞,二人便对面而坐,坐起禅来。苏东坡望着对面的佛 印,突发奇想地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模样似什么?”佛印说:“先生似 一尊佛。”苏东坡听后非常满意。佛印又问苏东坡:“先生看我似什么?” 苏东坡心想,定要拿这个机会来灭灭你的威风,便道:“似一堆牛粪!”哪 知佛印听后,既没生气也没跳脚,还是依旧坐禅,笑语:“阿弥陀佛。”回 到家后,苏东坡极为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今日终于灭了佛印的气焰。 苏小妹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苏东坡就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苏小妹听后 ,苦笑一声道:“哎呀,哥哥您又被佛印占了上风。”苏东坡不解:“怎么 我说他是牛粪,却是我输呢?”苏小妹摇着头对哥哥说:“佛印心中全是佛 ,所以看众生皆是佛。而你的心中,怕是只有牛粪,所以看他才似牛粪啊。 ”《坛经》中说:“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在 禅宗思想中,本心即佛心,若本心见不到佛,只能是修炼不够、境界不及了 。苏东坡这才醒悟,竟又被佛印胜出一筹。 其实,佛印达到这一境界,是他多年修炼的结果。佛印出生于宋英宗年 间,俗姓林,江西饶州人。林家乃书香门第,佛印三岁时已能通读《论语》 及诸家之诗,五岁时能颂诗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成了当地有名的神童( 图3)。某日他捡得一本《首楞严经》,便爱不释手,坚持出了家,法号了元 。了元和尚最初在承天寺当住持,后来又悠游淮山、庐山、金山、焦山、大 仰山和云居山等地,至宋神宗年间,宋神宗赐给了他“佛印”的号,从此人 皆称其为佛印和尚。佛印和尚是北宋云门宗的重要传人。云门宗是禅宗五家 七宗之一,讲究明心见性、自然顺化、妙悟佛理,其偈语通俗易懂、朗朗上 口,以浅显句见深佛理,因而其门人行事洒脱、重修心境、讲究通彻、勇于 机辩。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不少文士都很喜欢与佛印交往,希望通过 与佛印的交谈,使自己开悟。 2.自有乐地 话说自从被佛印称佛后,苏东坡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家中好好修炼禅定 之功。过了一段时间,苏东坡自觉修禅的境界有了进步,便又欣然渡江去金 山寺拜访佛印。到了寺中,弟子说佛印不在,东坡只得在大殿等候。在大殿 时,苏东坡仔细端详着殿中供奉的佛像,突然诗兴大发,遂赋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作完诗后,自己品读了起来。用“天中天”来形容佛,再配以“ 照大干”,足见对佛的崇敬之高;而“八风吹不动”,更显得佛心的清净淡 定,佛法威力无边;“端坐”一句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佛之尊雅。同时,苏 东坡也借此说自己已达到了修禅的超然境界,和佛陀一样不为外物所动。苏 东坡越读越得意,心想佛印若是读了这首诗后,定会大加赞赏。于是,苏东 坡便将诗交与寺中弟子,让他们回来后一定转交给佛印,自己则欣欣然回家 去了。佛印回到寺中后,读到此诗,不禁在心中感叹,诗确是好诗,但苏东 坡的这种自喻却需要一记棒喝。他便叫弟子过来,在诗下端书写了两个大字 ,让弟子交与苏东坡。 苏东坡收到后打开一看,不禁气得脸色煞白,原来这纸上写的两个字是 :“放屁”。这不是在侮辱苏东坡的诗吗?苏东坡盛怒之下,与佛印的弟子 一起渡江返回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可是,佛印禅门外的沙弥却说佛印今 日不见客!“不见客也不行!”苏东坡气冲冲地就要往里冲,到了门口,发 现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这才大悟,既 哭笑不得,又深感惭愧:原来自己还不能将称、讥、毁、誉的外在影响抛开 ,只是一句“放屁”便怒气冲天地跑来与人理论了。 在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中,除了那些有趣的小故事外,最引人人胜的还 是他们的诗情酬唱。佛印作诗,是要向世人传诵佛法;苏东坡作诗,则是要 抒发自己的豪情理想。某日,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去拜访徐太守,怎料主人不 在家中,二人便在徐太守家的花园中观赏起来。徐太守是一个爱好文辞、附 庸风雅之人,他家的花园玲珑俊俏,处处藏有玄机,颇有江南林园的奇巧风 格。苏东坡与佛印在花园中赏玩半日后,都颇得诗意,便各于墙上赋诗一首 。苏东坡的诗云: 我来亭馆寂寥寥,深锁朱扉不敢敲。一点好春藏不住,楼头 半露杏花梢。 诗的前两句恭敬有礼,谦逊自让;后两句则顿开生面,于静中取动,幽 中取闹,以枝头探出的杏花来表达活泼之意。而佛印的和诗则日: 门掩青春春自铙,未容林下老僧敲。输他蜂蝶无情物,相逐偷香过柳梢 。 诗的前两句写直观之景,却能从中看出作者对于一切生命自然的细微体 察,“门掩青春春自铙”之句透出一种淡然之感,让人看到了因缘相生的法 力;后两句中的“输”和“偷”,有一种悄然之感,于有情无情间,切合着 佛家心境。徐太守回家后,看到了二人的诗,不免也心痒痒,在墙上又题诗 一首: 藏春日日春如许,门掩应嫌俗客敲。准拟花前拼一醉,莫教明月上花梢 。 徐公得二位高人之诗与情意,心情自然是一片明爽,从此诗中便可以看 出他结交到知己朋友的畅快。三首诗的意境非凡,让那本就绝妙的花园更加 锦上添花,成为了一座名苑。 3.要在心静 佛印虽是和尚,却不严格遵守戒律,是个“馋嘴”和尚。某日,他正在 禅房里吃鱼,听到苏东坡来了,便慌忙将鱼藏在一只铜磬下。苏东坡进入禅 房,只闻得鱼香,却见不到鱼,心知肚明,便一边坐下与佛印闲聊,一边打 量房中,看看鱼藏在了哪里。很快,他便发现了木几上的铜磬,心想鱼定是 被藏在磬中,于是计从心来。他对佛印说,有人出了一幅上联让他对下联, 他苦苦想了半日而不得。佛印问:“是什么联呢?”苏东坡答:“向阳门第 春常在。”佛印心中奇怪,这不是常见的对子吗?怎么连苏东坡都解不了呢 ?可他看苏东坡唉声叹气,猜到其中定有玄机,便不敢轻易开口,就问苏东 坡:“先生对出了多少啊?”苏东坡说:“我只对出了四个字。”“哪四个 字?”苏东坡眼看着佛印要上当,便一字一顿地说:“积一善一人一家…… ”佛印不假思索地接道:“庆有余!”刚说完便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上了苏 东坡的当。“既然这磬有鱼,师父为何藏着呢?”苏东坡笑着把磬揭开来, 二人相视对望,自是抚掌大笑。 苏东坡曾想劝佛印还俗,还设了酒宴,请了名妓,以动其意志。可谁料 想,佛印虽然饮酒、吃肉,但其佛心清澈可鉴,只留言“禅心已作沾泥絮, 不逐东风上下狂”,以表自己固守佛禅的心志。苏东坡闻后大惊,曰:“善 哉,善哉!真禅僧也!”自此,对佛印更加敬重,引为知己。 P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