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系志. 中西部卷. 陕西卷

中国土系志. 中西部卷. 陕西卷
作者: 张甘霖
出版社: 龙门书局
原售价: 268.00
折扣价: 211.80
折扣购买: 中国土系志. 中西部卷. 陕西卷
ISBN: 978750885706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1.1 区 域 概 况
1.1.1 区域位置与行政区划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毗连,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相邻,南以米仓山、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接界,东南与湖北省、河南省接壤。陕西省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全省南北长约878.0 km,东西宽为517.3 km,南北狭长,总面积20.56万km2。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864.4万人,陕西省辖10个设区市,1个示范区,107个县级行政区划(表1-1,图1-1)。省会为西安市,陕西省人民政府位于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大院。
  陕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秦、汉、唐等10多个政权或朝代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同时,陕西省也是我国古老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表1-1 陕西省行政区划(2018年)
图1-1 陕西省行政区划(2018年)
1.1.2 土地利用
  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土地总面积30 843.58万亩①,其中农用地27 927.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0.55%;建设用地1403.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55%;其他土地1511.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0%(表1-2)。
  表1-2 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2015年)
  陕西省土地利用的总体特点:①土地利用区域分异显著。全省按照地貌特征及土地利用状况可以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貌区域,其中陕北指关中平原以北的黄土高原区,陕南指关中平原以南的秦巴山区。关中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占区域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30.32%、41.25%,区内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型用地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合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规模比例为56.27%。陕北以林地、牧草地为主,占区域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2.06%、24.89%,区内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工矿用地分布较多。陕南山区以林地为主,占区域土地总面积比例达到78.96%,盆地、平坝区以耕地为主,是陕南主要的粮食产区。②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用地比重大。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土地利用率达到95.10%,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用地,农业土地利用率为90.55%,远高于全国水平(68.11%),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处于最高水平。③建设用地比例偏低。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建设用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55%,所占比例远低于中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如北京市21%、山东省18%)和周边省份(如河南省15%)。
1.1.3 社会经济状况
  依据“2018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全年生产总值24 438.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3 477元。全年农业增加值1380.77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598万hm2,粮食产量1226.31万t,森林覆盖率43.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64.40万人,按城乡分,城镇常住人口2246.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8.13%;乡村人口1618.02万人,占41.87%。按性别分,男性1994.42万人,占51.61%;女性1869.98万人,占48.39%,性别比为106.65。按年龄分,0~14岁人口占14.50%,15~64岁人口占74.12%,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38%。全年出生人口41.08万人,出生率为10.67‰;死亡人口24.02万人,死亡率为6.24‰;自然增长率为4.43‰。
1.2 成 土 因 素
1.2.1 地形地貌因素
  1)形成过程
  陕西地貌是在大地构造、岩性、地壳运动以及生物界诸因素影响下,随着时间、空间的演替而不断发展形成的。秦巴山地在多旋回构造变动之后,在三叠纪印支运动中结束了残留的海域环境,全面褶皱成山。当时还未形成渭河地堑,陕北还是一个内陆拗陷盆地,超覆于三叠系之上的侏罗—白垩系沙页岩,其堆积空间不断向西偏移,陕北单斜构造也愈趋明显。陕西地貌骨架奠定于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它使秦巴山地发生差异断块运动,并伴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活动;渭河地堑开始孕育,陕北鄂尔多斯台向斜的周边断裂围限,也转入大面积抬升,在总体格局上陕西地区三大构造地貌单元越来越显著。经历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形成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地的总体特征。山地区表现出山谷相随、岭盆相间、地貌层次清晰的特色;盆地区是平原沃野、阶地叠套、台塬错列的地貌景观;高原区则是黄土丘陵起伏、千沟万壑与北部风沙地貌相依的特点。不同的时期,同一地区的地表结构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区,在同一发展阶段,地貌区域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与每一地貌类型的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
  2)地形地貌
  陕西的地貌形态较为复杂,既有崎岖的山岳和辽阔的高原,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宽广的平原。在全省总土地面积中,黄土高原、丘陵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5%,山地约占36%,平原约占19%。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倾斜。根据全省地貌形态特征、地质结构和地面组成物质,将全省分为6个地貌区,即风沙滩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关中盆地区、秦岭山地、汉中安康盆地和大巴山区(图1-2)。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 m,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 m。东西长360 km,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 km,南北宽约300 km,海拔1000~3500 m。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1.2.2 气候条件
  陕西省地处中纬度偏内陆,由于地形、地理位置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和多种气候类型的特点。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 ℃,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 ℃,关中12~14 ℃,陕南14~16 ℃(图1-3)。1月平均气温–11~3.5 ℃,7月平均气温21~28 ℃,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 ℃,极端最高气温是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 mm(图1-4)。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陕西省土壤温度状况表现:秦巴山区及其以北为温性,汉江河谷地区及其以南为热性 (图1-5)。土壤水分状况表现:长城以北为干旱,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盆地为半干润,秦岭以南为湿润,常湿润仅在最南端镇巴县和紫阳县的小部分南部地区存在(图1-6)。
1.2.3 植被条件
  陕西境内的自然植被有两大类型,即森林与草原。前者构成了陕西南部、关中地区和陕北南部的植被带,后者组成了陕北北部植被带。全省自南向北为陕南汉江谷地、低山丘陵北亚热带混生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关中、陕北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陕北北部暖温带森林草原带,长城沿线温带干草原带。森林植物群落具有强大的生物量积累,对土壤形成以及整个自然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草原植物群落则以其根系及凋落物的腐殖质化在土壤表层积累影响土壤的形成。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现代森林仅分布在山区,即大巴山林区、秦岭林区、关山林区、桥山林区和黄龙
图1-2 陕西省地貌分区图
图1-3 陕西省年平均温度分布图
图1-4 陕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图1-5 陕西省50 cm深度土壤温度状况图
图1-6 陕西省土壤水分状况图
山林区。秦岭山地,地势高矗,山峦重叠,植被带的垂直分布明显。全省原始森林分布不多,仅小片残存于秦岭和巴山中、高山地,其他都是次生梢林,林相残败。分布在黄土高原的草原植被群落,由于垦殖与水土流失,基本上无成片的,但从沟崖陡坡残留的草本植物区系的成分、类型、结构等方面的特征看,仍可区分出草原植被的群系。
  陕南秦巴山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并且是我国西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植被类型。陕南山区虽处于我国亚热带的北部边界,但北面高大而宽阔的秦岭山脉构成天然屏障,冬季阻挡北方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为喜温植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使这里比同纬度的淮河下游地区温暖得多,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植被的种类都比淮河下游地区丰富。
  关中平原的代表性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并且是我国华北平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西的延伸部分。但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半坡先民们早在6000年以前就在此播种、收获、繁衍和生息,因此,自然植被早已荡然无存。关中平原南缘秦岭山脉北麓植被的基带是暖温带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的分布范围由关中平原向北延伸到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地带。
  陕北黄土高原区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的分界大致为清涧、延安、安塞、志丹的连线,此线以北为森林草原带,以南为落叶阔叶林带。黄土高原延安以南子午岭、桥山、蚰蜒岭、黄龙山和崂山等地天然森林植被保存较好,而较平坦的黄土塬面、缓坡地和川地早已开辟为农田。陕北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草原,是我国内蒙古温带草原西端向南的延伸部分。
1.2.4 母质因素
  全省成土母质复杂多样,属于水成系列的有冲积与洪积物,属于风成系列的有黄土和风积沙,属于重力作用的有坡积物;广大山地还分布有残积母质。
  1)黄土母质
  自长城沿线以南,到秦岭北麓,在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晚新近系红土之上覆盖一层厚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的新黄土(马兰黄土)和老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新黄土厚10~20 m,浅黄色;老黄土层在新黄土层之下,色黄略带红,夹有石灰菌丝和结核(料姜石),土层中有古土壤层(红色条带),最多的有10余层,每层厚度约0.5~1 m,最厚的达2 m。老黄土厚度由几十米至百余米,是构成塬、墚、峁、沟壑谷地形的主体。
  2)风沙母质
  风沙母质是形成风沙土的物质基础,分布在长城沿线以及关中黄渭洛三角地带。毛乌素沙地的风成沙,其下伏地层,在沙地的北部主要是中生代白垩纪杂色砂页岩;在南部主要是湖泊冲积的沙质黏土沉积物,或现代河流砂质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底层是中更新世的萨拉乌苏期强度沙化层。
  3)冲积母质和洪积母质
  冲积物分布在河漫滩及河流两岸阶地。陕南的汉中盆地与关中的渭河冲积平原是全省两个最大的冲积母质分布区,此外商丹盆地、洛南盆地、月河盆地及泾河、洛河、延河、清涧河、无定河、窟野河等河流两岸阶地都是冲积母质分布区。冲积母质的一个重要特点乃是其机械颗粒成层性的多元结构组合。这种机械颗粒成层性,是由于河流断面上的主流、急流、股流以及洪水、枯水各时期流速所携带的泥沙不同沉积而成的。全省各地的冲积物,陕北较单一,无定河、窟野河等河流两岸的上川地、中川地多为粉粒,下川地多为细砂粒,机械粒级层次组合变化不多。延河、洛河川地以粉粒为主,结构单一,局部地段下部有中、细砂层。渭河平原,南北两岸很不一致,北岸阶地平原基本上是厚层粉粒,南岸川地由于受到秦岭北麓支流泥砾影响,机械粒级层次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