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态的力量(掌控成功的10条法则)

积极心态的力量(掌控成功的10条法则)
作者: (美)罗伯特·格林|译者:陈晓明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6.18
折扣购买: 积极心态的力量(掌控成功的10条法则)
ISBN: 9787121131974

作者简介

罗伯特·格林,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和公众演说家。他出生于洛杉矶。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曾任著名杂志《纽约客》、《时尚先生》的编辑和自由撰稿人。他精通多国语言。曾旅居世界各地,见多识广。 1998年,格林与图书出版商朱斯特·艾尔弗斯成为搭档,重磅推出《权力的48条法则》一书。本书一经出版便风行世界,被翻译为17种语言,为全球畅销书,被美国《财富》杂志推荐为“75本最使人睿智的必读书”之一。 2001年,格林的第二本书《诱惑的艺术》(The Art of Seduction)出版。这是一本详细记录历史上最伟大诱惑者智慧的书。 2006年1月,备受期待的此系列第三本书《战争的33条战略》(The 33 Strategies of War)问世。此书通过历史上生动的军事战争谋略给世人提供生活中实用的战略智慧。

内容简介

重新找到好奇心——开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某天注意到,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宣称苏格拉底 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这让这个大哲学家感到困扰,因为他认为自己没 有资格享有此誉,这让他很不自在。他决定走遍全雅典,寻找一个比他更 聪明的人。这应该轻而易举,从而否定神谕。 他与政治家、诗人、工匠,以及哲学同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开始 认识到神谕是正确的。他与之对话的所有人都对事情言之凿凿,敢于对自 己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发表确定的看法,他们满嘴空话。如果你对他们提出 质疑,他们又无法捍卫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的基础似乎是他们几年 前就确定的事情。苏格拉底认识到,自己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清楚自己在 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的渺小。这让他心胸开阔,能够体验事情的本质,而这 正是知识之源。 这种懵懂状态正是人们在孩提时代经历的。人们需要知识,渴望知识 来摆脱这种懵懂状态,因此尽可能近距离地观察这个世界,吸收大量的知 识。人们在孩提时代对一切都感到惊奇,随着时间流逝,心智趋于封闭。 在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自己要了解什么,确信并坚持自己 的观点。但这些是出于恐惧,人们不想让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受到挑战。如 果过于自信和坚持己见,人们的防卫心理就变得极其强烈,并借助极度的 自信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生活中,你须要做的就是回到孩提时代的心态,敞开心胸去体验,而 不是拒之于心门之外。不妨找个时间,想象自己一无所知,而你相信的一 切完全是错误的。抛却你的先见,甚至你最秉持的信仰。做个试验,逼迫 自己持有相反的意见,或者转换视角,通过对手的眼睛看世界。多留心, 多聆听周围的人的意见。将一切看做教育的来源,即使一场再平常不过的 邂逅也不容轻视。想象这个世界仍然神秘莫测。 当你这样做时,你会发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机遇女神开始投入你的 怀抱,因为你突然更乐于接受和包容。有时候,走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 放开了心胸。 了解全领域——扩展 战争是在特定的战场展开的,但并不仅限于对垒的两军战士,它还包 括敌军士气、将他们送上战场的政治领袖,做出关键决策的对方将军的心 态,以及后方支持的金钱和资源。一个二流的将军会将其认知限于实际的 战场;一个较出色的将军会努力通过阅读报告,了解影响军队的其他因素 来扩大自己的认识;而一流的将军会尽可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或翻阅第一 手的资料,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情报信息。拿破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将军 之一,让他出类拔萃的正是他大量地汲取所有战场的细节信息,并尽可能 完整地保持信息的初始状态。这让他能够非常详尽地把握现实。 你的目标是效仿走拿破仑的路。你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将所见尽收 心底;你要与组织内部上上下下的人沟通交流,不要为自己的社交活动制 造障碍;你要尽可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逼迫自己参加通常自己不参 加的活动,前往自己通常不去的地方。如果你无法亲自观察,就想办法阅 读直接的、未经过滤的一手报告,获取资料的来源要多样化,这样你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对周围的事情有亲身感触,这才是全领域的体验 。 刨根问底——深度 马尔科姆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多年在街头和监狱 里炼成的。出狱后,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找到美国黑人问题存在的根源, 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解释的那样:“这个国家喜欢流于表面,喜欢逃避,而 不是真正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他决定尽可能地深挖流于表面之下的问 题。最后,他认为自己挖掘到了问题的根源:依赖。只要存在依赖,非裔 美国人就不可能完全独立行事——他们靠政府、靠自由主义者、靠领袖和 每个人,但就是不靠自己。如果他们能结束这种依赖,他们将有能力改变 一切。 马尔科姆还没来得及进一步推进他的人生使命,就与世长辞了,但他 看待问题的方法仍然有效。如果你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无法提供任何 有意义的答案。人们喜欢流于表面、喜欢情绪化,乐于做一些短期内自我 感觉良好、但长期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P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