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手性思维(直觉能力情感和自发性)
作者简介
杰罗姆·布鲁纳(1915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的教育学家:认知心理学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教育学结构课程论的开创者和倡导者。他的《教育过程》一书,曾对当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创造的条件 虽然创造活动是桩严肃认真的事业,但它仍似乎带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 。所以,写有关创造的文章也同样有点哗众取宠。因为似乎只有无声的创造 过程,才是真正的创造活动。但是,仍然有足够的理由去探索创造性,这个 理由是超越实用性的,因为实用性并不是理由,而是事实之后的辩护。这个 理由应该是人文学者对人的完善性的古老的寻求:下一项创造活动会给人带 来新的尊严。 当代对创造的关注,让我感到迷惑。人类对自身尊严的源泉的寻求是随 着他所处时代的榜样的变化而变化。在人类从上帝的形象中看到自己的时代 里,赞美上帝荣耀的作品的创造为艺术家、工匠和有创造力的人的尊严提供 了足够的依据。但是在这实用主义成为主流价值、主要成就是复杂难懂的技 术的时代里,仅仅有用是不够的。因为仆人会效仿自己的主人,所以当上帝 是主人时,人是上帝的仆人,并在上帝的荣耀里进行创造。但是,机器是人 类的仆人,仿效机器的功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尊严。机器是有用的,使机器产 生效用的系统是有效的,但是人是什么? 艺术家、作家,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科学家,都试图从他们活动的本质 中寻求一个答案。他们创造或试图创造,这过程本身就被赋予了尊严。“创 造性”写作和“纯”科学,都在自身的范围内为自己的生产者的活动进行辩 护。我想,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创造行为是一个整体的人的行为,意味着是 整体的人而不是其产品使创造活动有益且有价值。所以,宣称自己具有整体 性开始变成了一句新口号。在我们这个时代,创造性广告、创造性工程设计 、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所有这些都在积极地为争取尊严而奋斗。我们作 为心理学家就被要求详细说明创造的过程并揭示创造的本质。不要搞错了: 我们不仅仅被称为是技术专家,而且还是伦理学家的副手。在这种自我辩护 中,我产生了一种哗众取宠感。严肃地说,我建议,我们应该关注那穿梭的 小鲭鱼、放飞的风筝以及所有类似让人感到惊异的、愉悦的事物。 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