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报告

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报告
作者: 周海涛//钟秉林|责编:孙文影//高丽丽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70.40
折扣购买: 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报告
ISBN: 978703069897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绪 论
  当前,在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梳理国外大学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有益经验,总结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典型做法,并针对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策略,对于促进教育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深化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学专业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全面、综合、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中,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主体责任,构建符合研究生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课程审查机制,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以及强化课程政策和条件保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
  从政策层面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2013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要求,要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从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全面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做出了系统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安排。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系统性提出“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这为我国研究生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研究层面来看,学术界围绕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讨论方兴未艾。研究者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已有关于研究生教育概念、特征和本质的论述;②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③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研究;④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关建议。其中,关于研究生教育本质的探讨是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的剖析,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令人欣喜的实证调查尝试,有助于本次研究访谈提纲和调研问卷的设计;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经验的具体分析,则为本次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提供了借鉴。
  从我国各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课程建设经验的总结来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尚有差距,一些学位点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反应较为缓慢和冷淡。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②以二级学科设置课程来培养研究生,导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窄化,适应能力较差。③课程体系和结构不尽合理。④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前沿性不够,研究生教材建设滞后。⑤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比较单一。⑥课程建设各主体的参与状况不理想,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⑦课程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例如,国内成功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得不到有效交流和推广,对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微观层面的深入挖掘、阐述和评价不够,缺少本土化过程,借鉴性不强等。⑧多数研究侧重宏观层面,而对于微观层面的阐述较少,如对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关注不够,对分科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改革的论述不深入,对某一具体学科层面上研究生课程方案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如何选择、怎样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提出的相关主张显得较为宽泛,学科指向性和针对性不强。
  总的来看,研究生课程建设越来越被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对各具体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得怎样、受什么影响、巩固什么、借鉴什么、怎样改进,学术界、实践界与管理界各方见仁见智,意见并不一致,特别是关于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制度机制障碍如何破解等关键问题,既需要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亦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政策分析,还需要理论层面的凝练与提升。
  二、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目标与总体思路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效做法,了解目前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性建议。本书拟回答的具体问题包括:①目前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如何?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情况如何?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教案的建设情况如何?④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情况如何?⑤对于发达国家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制度建设的经验,我们如何借鉴?与国际上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比较,我国的教学模式有何差异,原因何在,今后如何改进?
  本次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基于与发达国家教育学科的比较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重点,借助对我国各教育学研究生授权点课程建设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明确研究的实践起点,然后根据研究问题对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前期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的国内外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今后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相关对策和有效措施,促使各学位点的政策环境朝着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状况、提高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进程
  2015年11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下达调研委托任务。
  2016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专门召开会议,领会调研精神,明确调研目标,确定调研方案,组建调研团队,切实推进调研工作的开展。
  2016年4—5月,课题组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和细化了调研方案,明确本次调研工作以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
  2016年5月中下旬,课题组分3个调研小组,先后走访陕西、湖北、重庆、四川、湖南等,对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6个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5个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高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开展教师和研究生座谈共计20余场,参与座谈师生逾300人次。在此期间,课题组对问卷的编制和试测工作也同时推进。
  2016年6—7月,课题组完成问卷定稿,并开始对全国范围内26个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8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开展在线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各学位授权点全体教师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时间为期一个月。最终回收有效的教师问卷575份、研究生问卷2102份。在这期间,课题组还进行了函件调研。
  2016年8月,课题组着手对前期出差调研和10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函件调研获得的资料进行文字整理,并对在线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016年9—12月,课题组对调研材料和数据分析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撰写并修改完成调研报告。
  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课题组反复讨论报告,补充调研数据资料,经多轮修改后形成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