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升级版)(大教育书系)
作者简介
赞科夫(1901~1977),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论小学教学》等。赞科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 赞科夫的实验教学,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算得上是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实验之一。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
内容简介
教师和学生 在开始这次关于教师的谈话之前,我们最好先回想下“教师”这个词的一般含义。我指的不单单是学校的教师,而是所有能教给别人知识的人。“教”这个词的意思,不仅指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有教导、指引的含义。 当然,一般意义上教导别人的教师所具有的一系列品质,学校的教师也都应当具备。在教育学著作和一般书刊里,都强调认为,教师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教育学生做人,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所在。 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还有不少误区,教育工作仍然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我认为,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育人的任务,但往往把这当成次要的。此外,教育工作似乎总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当然,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怎样使教育的力量变为现实,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学科的教学法体系。 单就教育工作的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应该说,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态度和做法。 我们来举个例子,说说这个问题吧。 比如说,教师个人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该怎么理解这种教育影响呢? 人们通常把对教育的影响和教师的威信联系起来,认为教师要顺利且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威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正确,教学和教育工作没法有效地展开。有些作者还指出,在维持教学秩序时必须严格要求,才能保障学生有效地学习。 这种说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应该先弄清楚,当人们在谈论威信时,到底是指什么。 确实需要弄清楚。波?勃?叶希波夫主编的《教学法原理》里,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书里提到有一位教师,她认为教师的艺术就在于要学会迫使全班学生好好学习。“迫使”这个词让我十分震惊。震惊在于,我一生中也见过不少这样的教师,他们采取严厉的手段,迫使所有学生服从课堂纪律、完成作业。如果按我们一般的定义来看,这样的教师是非常有威信的。 这里很适合回想下А.С.马卡连科的话,他曾经揭露并严厉谴责了家长虚假的威信(А.С.马卡连科《儿童教育报告》)。马卡连科认为,强迫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在这里,摆在首要位置的就是各种纪律规定,震慑学生使他们不敢犯错误。А.С.马卡连科还指出了虚假威信的其他表现形式。 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表面上维持课堂纪律,使学生完成作业。乍看起来,确实一切顺利。而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十分注意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不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于求成、刻意而为反而会一无所获。以我的经验来看,刚开始时学生有点胆怯,后来会越来越自信,并且能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我的二年级学生想布置一个关于列宁生平事迹的展览台,得知我支持这个活动后,学生们非常高兴。他们自己做了分工:有的收集照片;有的收集印刷品;有的写关于列宁的文章;还有的负责装饰展览台。一切都做得很好,并且能按时完成。 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这是培养他们意志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意志在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路,那他就不懂得意志力形成的条件和源泉。让学生自己确定目标、拟定工作计划,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帮助他们克服在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这正是一种克服困难的练习,也是对意志力的锻炼,而意志力是坚强意志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在有不少这样的活动,已经不仅局限于本班级内,甚至还要联合其他班级。例如,我三年级的学生制订了一系列学习目标,还给一年级的学生演出了木偶剧。应该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学工作中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有助于树立教师真正的威信。 常常听说,在给学生上课过程中,教师保持专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全神贯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职业的热爱和自身知识水平的掌握。 热爱科学和具有高度的知识素养,这两点的意义当然不容置疑。但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激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假设,教师眼前看到的学生都是冷漠无言,甚至是愁眉苦脸的表情……那么,教师上课的心情就会变坏,用知识来丰富学生头脑这件本来很高尚的事情,就变成一种枯燥无味的义务了。 您描述得太生动了。但是,您所描述的情景又引起我的一些疑问。教师要想从学生那得到热烈的回应,还是得取决于教学情况和他对学生的态度。 是的,教师可以用有趣的材料来吸引学生。但是这种做法,经常只在个别课堂上有用。当学生对未知充满渴望,课堂上才会有炽热的创造性气氛,教师才能够在这种精神鼓舞下,用知识充实学生,在精神上培育他们。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互相友好、尊重的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做会不会动摇学校的纪律?教师应该站的“高于”学生,才能维护班级秩序,而众所周知,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您的这种说法很可能被误解为靠棍棒来维持秩序。需要说明的是,如何理解“高于”这个词。如果这个词意味着官腔官调,要求学生无条件地绝对服从,那是无法营造出上面所说的和谐气氛的。如果“高于”这个词意味着,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他在学生心中,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还是一个全心全意传授知识的人,那么,“高于”这个词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也是他们的导师,无论对集体或者个别的学生,都时刻不能放松自己肩负的指导责任——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有时做起来很困难。有时候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进另一个极端里:要么对学生的每一步都要加以干涉,要么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 我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上面的第二种极端情况。我曾受一位女教师的邀请,去参观莫斯科一所学校的二年级班级。课上得非常生动有趣,能感觉到孩子们不是被迫在学习,而是高高兴兴在上课。尽管如此,学生的行为实在是太无约束了:除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声响外,有的孩子在座位上大声喊叫,有的跟邻座同学争吵。 我一直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把手放在背后,正襟危坐,教室里鸦雀无声。但是上面提到的女教师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那样就会破坏课堂的秩序。 确实如此!问题还不只于此。我来继续上面的话题。我不仅对课堂情况感兴趣,还想了解课间休息情况。你猜我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并没有去休息室,而是继续在教室里吵闹,在课桌上爬来爬去,吵作一团。女教师走了进来。然而她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什么。看得出来,女教师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她对眼前的一切熟视无睹。她走到一群学生面前,开始和他们闲谈。孩子们的言谈举止很放松,差点就和教师拍肩膀了。放学后我留了下来,想讨论下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提到了课间休息时学生的表现问题。我的话大致如下:“您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您存在一些严重的失误。师生关系和谐友好,首先学生要由衷地尊重教师。友好的关系不仅不应该削弱课堂纪律,而恰恰相反,应该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尊重学校的各项纪律。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不只是表面上遵纪守规。学生们会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在班集体和教师面前应该做到遵守纪律。在您的班级,这一点体现得不够充分。学生们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想法想亲近您,但是并没有尊重您。否则,他们的举止就不会那么放任,也不至于违反学校的规定。” 1.赞科夫代表作全译本 2.“引发教学论根本性变革”的教育经典 3.成就智慧教师的案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