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神庙剧场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颜伟,男,1988年出生,山东德州人。201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曲文物研究所)。
内容简介
一、研究缘起 高平市地处山西省东南 部,太行山西南边缘。高平, 古称长平、泫氏,战国赵邑,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即发 生在这里。西汉置泫氏县,属 上*郡,东汉、晋因之,唐宋 以降,行政区划基本稳定,多 属泽州,称高平(图 0-1)。高 平地处山区,明清以来没有* 到特别大的战争破坏;自然灾 害如旱灾虽然频仍,但没有发 生过像晋南地区的特大地震; 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也使得区 域内诸多历史遗迹得以留存, 这些遗存主要体现为古建筑、 碑刻、雕塑、壁画等形式,呈 现出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保 存完整、研究价值高等特点。 神庙剧场以神庙为依托, 以戏台、看楼等建筑为表现形 图 0-1 高平市在山西省的位置 1 山西高平神庙剧场调查研究? >>> 式,遍布于乡村之中,可谓村必有庙,庙多有台。除了部分年代久远,文物价 值很高的剧场建筑已被公布并得到修缮外,那些较为简朴的乡村神庙剧场还在 湮没无闻之中,种种原因致使它们得不到修缮,正在快速地消亡着,故而对于 神庙剧场的抢救性调查刻不容缓。本著旨在通过全面、细致的田野考察取得新 资料,对高平神庙剧场的遗存状况作出客观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并以 神庙戏台、看楼等剧场建筑为载体,结合碑刻文献、民俗活动以及建筑学知识, 梳理出高平神庙剧场的发展演变史。 高平神庙剧场对于中国神庙剧场史和戏曲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神庙剧场遗存数量大 高平区域内至今现存神庙 1500 余座,村均庙宇数量约 3 座。神灵信仰类 型众多:高平是晋东南炎帝信仰的辐射源;晋东南成汤、二仙、三嵕等特色信 仰的重要流布区域;区域内炎帝、皇王、仓颉信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 作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庙宇表现形式——三教堂数量可观;玉皇、关帝、 龙王、观音、文昌等信仰*是在高平全面覆盖;有历**以当地商人为主促成 的商业会馆,有代表家族祭祀的宗祠,有群神共处的诸神庙,当然也有历史、 文化遗留信仰,诸如“长平之战”之于骷髅庙。如此丰富的信仰必然有数量巨 大的庙宇和祭祀活动与之对应,作为酬神演艺之场所——神庙剧场的大量存在 也就不足为奇。本著收录高平现存古戏台 342 座,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神庙剧 场未能进行测绘,故高平现存的神庙剧场数量应多于笔者之统计。因为自然毁 坏和而其他各种原因下的拆除、改建,剧场建筑原有而现今不存的情况多之又 多,很多庙宇的碑刻中出现了戏台、舞楼等信息,但戏台已经不存,可以说高 平历**实际存在的神庙剧场数量是巨大的。 (二)高平神庙剧场史学脉络清晰,序列完整 中国现存*早的戏台——高平王报村二郎庙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戏台, 由冯俊杰先生带领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师生们发现,作为金代戏台的 实物遗存,是中国剧场史和戏曲史研究之大幸。高平西李门二仙庙献殿台基束 2 << 引 言? 腰石上的杂剧线刻图、金人乐舞图则呈现了在金代前期,这一地区不但有自北 宋继承下来的杂剧演出,而且有女真人带来的民族乐舞,共同进入到北方神庙 演艺的体系之中。a 高平神农镇中庙村炎帝中庙至今仍存有一座具有金元建筑 风格的戏台,车文明先生在其《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中提道:“虽然没有 具体的文字资料,但确有元代建筑风格。”b 除了已经公布的高平金元时期的神 庙剧场外,笔者及考察团队成员在调查期间又有新的资料发现:如高平河西村 三嵕庙宋政和元年(1111)重修献楼石柱题字;高平西李门二仙庙金正隆三年 (1158)献楼碑刻;高平寺庄镇公家山紫金山三嵕庙金崇庆元年(1212)舞楼碑 刻;高平北诗镇龙尾村东岳庙元至大四年(1311)舞楼碑刻等。这些宋、金、 元时期的神庙剧场信息都属于近年来戏曲文物的新发现。如此丰富的宋、金、 元神庙剧场实物和资料的遗存对于研究高平所在的晋东南乃至中国神庙剧场发 展史都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高平现存明代神庙剧场戏台除去已公布的高平王何北五龙庙“庆云楼”、高 平故关炎帝行宫“演奇楼”以及石末乡侯庄村丰乐馆舞楼外,在庙宇遗存的碑 刻中还发现高平明代神庙剧场的诸多线索。明代是神庙剧场发展革新并定型的 重要时期,山门舞楼和看楼的创建*具代表性。高平王何北五龙庙看楼被认为 是迄今发现的*早的看楼实物。对于看楼的创建,车文明先生在《20 世纪戏曲 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认为:“古代神庙剧场发生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变化,这一变化对于清代剧场布局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古代神庙剧场形制的 典范代表。”c 高平清代神庙剧场承继明代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出极为繁荣的景象。山门 戏台、看楼大量兴建,并多样化发展,出现了诸多极具特色的神庙剧场。正面 看楼的出现*是体现出神庙剧场人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神庙剧 场的创建、重修数量虽然也十分可观,但建筑规制和舞台装饰上较之前代稍逊, a 景李虎、王福才、延保全:《金代乐舞杂剧石刻的新发现》,载《文物》第 12 辑,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版,第 33—37 页。 b 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中华书局 2011 年 11 月版。 c 车文明:《20 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8 页。 山西省高平市戏曲文物文献遗存数量巨大、史学序列完整,演进线索清晰,在剖析中国古代神庙剧场演进历史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本书的研究从纵向上以高平神庙演艺场所的创建、改革、定型以及多样化发展为主线,结合建筑实物以及碑刻文献,将高平地区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戏台建筑作为案例填充,并对演艺类型和神庙观剧场所进行探讨并思考其演进动因。同时关注古戏台装饰、戏台与乡村社会互动、佛教寺院剧场、戏曲碑刻、舞台题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