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共2册)(精)/文学纪念碑
作者简介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他最负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纳博科夫传传记,关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避难(纽约与斯坦福,1940—1941) 今天,在一个新的、心爱的世界里,我学会了无拘无 束,就跟我不再禁止自己玩扑克接龙一样轻松…… ——《说吧,记忆》 一 1919年离开俄国时,纳博科夫乘坐的是一条拥挤的小 货船,他跟父亲在甲板上下棋,布尔什维克的机枪扫射着 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的水面。而今,1940年5月底,尽管曾熬 过几年极度贫穷的日子,他还是努力气派地逃离了法国。 差不多四十年前,他的父亲曾坚决地对俄国官方撑腰的反 犹活动予以抨击,为了表示感谢,包租“尚普兰号”的犹 太难民慈善组织给纳博科夫及家人分配了一问很大的头等 舱,仿佛是让他们预先体验一下在美国的最终命运。 横渡对胃而言可谓汹涌,对神经来说却是平静(每天早 晨可以在单间洗澡!)——起码是战争能够允许的平静。在 圣纳泽尔,法国保安局在船上抓到了两个德国特务。航行 到大西洋上时,灰蒙蒙的海面上喷射出一个奇怪的羽状水 柱,两个惊慌失措的年轻水手赶紧架起船上新的反潜艇机 枪开火——但那只是一头鲸鱼。不过,担忧是真实不虚的 :在下一次开往美国的航班中,这艘船被德国潜艇击沉了 。 1940年5月27日,在淡紫色的晨雾中,“尚普兰号” 绕过自由女神像,停靠在法国航运公司的码头。二十年来 ,纳博科夫一家都属于无国籍的欧洲人,每到一个国境, 都要受到百般盘查,如今他们可以体味抵达美国的滋味了 ,那就像从一场噩梦中醒来,迎接他们的是新的、壮丽的 曙光。在海关大厅,他们找不到皮箱钥匙(后来发现在薇拉 ·纳博科娃的夹克口袋里),只好等着。事后纳博科夫回忆 说,他“站在那里,跟一个矮小的黑人搬运工和两个大块 头的海关关员互相说着笑话,等到一个锁匠过来,用他的 铁棒捣鼓了一下,挂锁就打开了。事情解决得简简单单, 这让快活的搬运工着了迷,他不停地摆弄着挂锁,最终吧 嗒一声,又锁上了”。打开的箱子高头放着两副拳击手套 ,是纳博科夫用来教德米特里的。两个海关检查官立即套 上,围着纳博科夫挥舞手臂、左躲右闪起来,第三个关员 则琢磨着纳博科夫携带的小份额的蝴蝶藏品,并为其中一 个品种取了名字。几十年后纳博科夫重新讲述这段故事时 ,依然为随和轻松的美国气氛着迷,他高兴地反复问道: “哪里会有那样的事?哪里会有那样的事?” 站在他们那只经过检查、用粉笔标示过的皮箱旁,纳 博科夫问薇拉,她觉得哪里可以买到报纸。“噢,我帮你 去买。”一个海关关员说,很快就拿来了一份《纽约时报 》。弗拉基米尔的堂弟尼古拉的前妻娜塔莉·纳博科娃本 要来接他们的,接站的还有纳博科夫在剑桥时的老朋友罗 伯特·德·卡尔利,但由于时间搞混了,结果那儿一个等 候的人也没有。他们只好乘出租车——纳博科夫觉得,它 就像一只很耀眼、很俗气的明黄色圣甲虫——去娜塔莉· 纳博科娃的寓所,六十一街东32号。曼哈顿四处高耸着崭 新而奇怪的楼宇,色泽上比欧洲更生动,像一张崭新的彩 色照片,整个新奇的景象使短暂的车程仿佛走过一个时代 。到目的地后,他们瞄了一下计程器,看到的不是实际上 的九十美分,而是“九,噢,天啦,九十,九十美元”。 他们仅有的钱——是巴黎的朋友和好心人凑钱给他们买船 票后剩下的——也不过一百美元多一点。薇拉除了掏出他 们的百元美钞支付外,又能做什么呢?“太太,”出租车 司机说,“如果我能找出那笔钱,就不会坐在这儿开车了 。”当然啦,纳博科夫复述这个故事时又加了一句:“其 实,对他来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给我们十美元的找头 ,然后收工回家。” 新来者在娜塔莉·纳博科娃的寓所住了几天,后来顺 着走廊搬进一个女演员的房间,她出去巡演了。6月10日, 他们在麦迪逊大街1326号找到了一间便宜的夏季转租房, 是一对叫利霍维奇的夫妇的公寓房。很有意思的是,利霍 维奇太太是帕宁娜伯爵夫人的侄女,1917年,当纳博科夫 一家逃离列宁而非希特勒的时候,帕宁娜伯爵夫人曾将她 在克里米亚的庄园让给他们避难。(P9-11) 纳博科夫说美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他像“亚利桑那州的四月一样,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这一点也不夸张。尽管1959年后纳博科夫去了欧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而且欧洲期间的重要创作活动都离不开美国。纳博科夫的后半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