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
作者简介
"周昌忠,1943年生于上海。1978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受聘为哲学所副研究员,1992年受聘为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聘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2006年获聘上海社科院科学技术哲学特色学科带头人,2010年获聘二级研究员。2006年退休。 主要从事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兼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科学研究的方法》《西方科学方法论史》《科学思维学》《〈公孙龙子〉新论》《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基本原理》《西方现代语言哲学》《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生活圈伦理学》《科学技术社会的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公孙龙子答客问》《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科学的哲学基础》等13部;另有合著7部,译著1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
内容简介
" 古希腊哲学的出发点及其一以贯之的发展路线始终围绕知识问题展开。古希腊哲学家们“系统地表述了哲学的所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并以古希腊人所特有的透澈的清晰去解答这些问题。他们为哲学思想,并且,由于哲学和物理学最初是不可分的,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构成了基本的观念,后来整个欧洲的哲学和科学,都是在这些基本观念之内活动并至今仍在运用它们”。 这个发展链条中, 尤其可以提到泰勒斯(Thales )、巴门尼德(Parmenides )和柏拉图(Plato ),当然更不用说本书论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古希腊哲学的主干旨在为自然事物探寻其不变性的基础,那就是知识的任务。公认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正是在这方面立下首功。莱昂· 罗斑(L. Robin )指出:“在那些创世论中已经隐含着的、关于变化的一种恒久基础及一种原始物质的观念,在泰勒斯这里首次突出地明白表现了出来,从而引起了亚里士多德的注意。”“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就是他把“存在”作为不变性之基础引入,把哲学引离依附于物质事物的自然哲学,使之走上思辨的形而上学也即可说是真正哲学的轨道。柏拉图以理念论“言说何物存在,言说我们如何知道此物,言说我们应当做什么”。他表明,我们应当以思维去认识事物的真正存在即“理念”,由此获取知识。 亚里士多德把“理念”发展成“本体”,把关于不变性东西的哲学发展成逻辑学即他的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同他的形而上学设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并发展成一完整的体系,在这完整的体系中我们发现了希腊科学成熟的自我认识”。其实,形而上学的这种路向,一开始就已定夺。罗素提出:“人们常常说他[指巴门尼德——引者]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却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当然,揆诸史实,这顶桂冠无疑非亚里士多德莫属。不宁唯是,他的贡献还在于,他把形式逻辑安置在语言层面,使之成为语言的逻辑。于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观念便呼之欲出:作为知识对象的实存者“本体”是语言的逻辑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之“总纲领”。 显然,如此说来,本书之名为《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其所指实际上也就是亚里士多德之以形而上学为本的全部关于知识这个核心问题的哲学。一句话,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其主体为形而上学,也即关于知识对象——个体实存者的“可感本体”之作为逻辑东西的学说。此外,这逻辑哲学还连带地论及知识本身的逻辑,换句话说,也还包含方法论。它是这主次两个部分——形式逻辑作为形而上学和作为方法论——构成的整体。 "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专业阅读指南。 1. 作者满载其在形而上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领域的深厚学养,回归哲学的开端之处,重译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要篇章,诠释其中的艰涩之处。 2. 本书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构建了一幅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整图景。 3. 汉语哲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进行系统考察、深入解读的经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