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三题(新编本)

人论三题(新编本)
作者: 邓晓芒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人论三题(新编本)
ISBN: 9787108065001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29部,译著7部。

内容简介

“成人”的哲学——邓晓芒教授访谈 访谈人:欣文,《学术月刊》编审 欣文(以下简称欣):邓教授,我曾从旁了解到您的 经历,感到十分惊异。可以说您完全是通过自学而取得进 入学术界的学力的。在十多年的知青下放和从事体力劳动 的过程中,您以初中毕业的学历为自己打下了厚实的哲学 基础,而且涉及如此广泛的文化知识领域,是一般人难以 想象的。能否谈谈您的自学经历? 邓晓芒(以下简称邓):其实,那时我自学西方哲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一种兴趣而已。这种兴趣不是天 生的,只能是生活带给我的。我就是想要搞清一些社会的 问题、历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人生的问题。所 以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很广泛的,它与整个人生都密切相关 ,而且不仅仅是我自己的人生,也包括别人的人生,甚至 包括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全人类曾有过的和可能有的人生 。我想搞清别人的活法,各种各样不同的活法,以便为自 己的活法提供参考。所以哲学就是理解人、理解自己。在 这方面,我觉得外国哲学展示了人生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尽管一开始我什么书都找来看,但后来慢慢就把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阅读外国哲学著作中去了。但显然,外国 哲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视野。 欣:据我所知,在当前国内的文化讨论中,您对传统 文化持十分激烈的批评态度。是什么使您认为有必要对传 统文化采取彻底批判的立场?是单纯学理上的考虑,还是 您真的觉得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对您个人造成了 极大的阻碍? 邓:当然是现实的考虑。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革 ”后,不少人放弃了对社会的思考,一心一意地为生计奔 忙,但我觉得有必要反省我们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 我把这种反省看作一个人“成人”的功课。“文革”是一 场情绪化的运动,“文革”中的行为在心理上都类似于儿 童的行为,没有理性和自己的思想,只有“朴素的阶级感 情”。追究起来,只是一种情绪而已,是一种非理性的心 理定势的作用。我是“文革”前下放农村的,整个“文革 ”期间我们都与农村和农民保持着密切的接触。我已经朦 胧地感觉到,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并不是一次运动所造成 的,它深深植根于我们这个农业民族的深层心理中。因此 一个中国人要想真正“成人”,首先就必须与这种幼稚的 非理性情绪拉开距离,以一种客观、清醒和理性的眼光反 省我们自己的行为和生存方式。我对哲学的兴趣就是这样 来的。我在西方哲学的书中,当时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书中,找到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一下子就着了迷,并 将这种思维方式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对照当时 周围一片不讲道理的喧嚣和煽动,哲学家们在他们的书中 是那么娓娓道来,但又具有逻辑的说服力。所以我一开始 学习哲学,就带有一种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倾向,虽然 并不完全自觉,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在当时席卷一切 的非理性狂潮中,力图通过理论学习来加强自己的定力, 保持清醒的头脑。 欣:在出身于知青的学者群中,坚持弘扬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