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风/微国学系列

中国家风/微国学系列
作者: 编者:张建云//赵志国
出版社: 山东友谊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中国家风/微国学系列
ISBN: 978755160840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梦里老家 杨朝明 提到老家,我很自豪,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水泊梁 山。 拾柴、采药、练武术、捉迷藏,连同傍晚炊烟袅 袅的村庄,几乎所有童年回忆都在山上。从山顶上往 后看,我家的房子就隐约在树丛中。 如今,村庄房子都不见,一片景区竟出现。挖土 成湖,打造“水泊”,开发旅游,村民迁走。再回故 地,自然要买票上山了。 因为住得久了,家里人一起时,话题也离不开老 家。与妻子常常忆起,儿子很小的时候,一次刚刚睡 醒,忽然冒出一句话:我想到爷爷小村子里走一走。 三十年前,读硕士研究生。春天,回家看望父母 ,正值香椿芽细嫩时节,自家承包了一些树,父母让 我带一些香椿芽分送师友品尝。以前,本不相信亲情 感应、父子连心,可那天早餐时,父亲出门后我忽然 担心起来,心里发慌,饭碗也放下了。没过多久,母 亲竟然就急急跑回,说父亲从树上掉了下来,腿摔断 了。我飞快跑去,父亲镇定地忍痛拉合了裂开的腿骨 。 父亲忙碌惯了,腿不好的时候也闲不住,开始那 些年,像正常人一样什么活都干,可能是太不注意, 后来腿竟然越来越弯曲,这两年,走路都很艰难了。 父亲却忘不了他住过七十多年的老家。距离不远 的回迁房建好了,父母与三弟住在一起,有时候,也 在我或者二弟、妹妹那里居住。即便如此,过些日子 ,父亲就想“去家里看看”。 说起那次“轰轰烈烈”的拆迁,母亲总是满脸的 怅然,心疼得泪花在眼眶里打转。那些省吃俭用置办 的坛坛罐罐,她多少年不舍得丢,不舍得换。父母要 求我们节俭,父亲很喜欢一句话,“勤俭人家有余庆 ,谦恭君子有嘉名”,不知有意无意地给我们说过多 少遍。可这次,容不得他们多想了。 拆迁很“策略”,很突然。邻居们描述,那场面 ,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于是,老人被裹挟到妹妹家 去住了。至于那些宝贝家当,母亲很无奈地摊摊手说 ,哪顾得了呀,不知去了哪里。 那房子啥时候建的,我问过父亲,他也不知道。 房子低矮,却冬暖夏凉,母亲心里苦涩,却说“土房 子养人”。可有时候,这房子也让我切实理解了屋漏 偏逢连阴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话。院子不太大,却 种满了树,以前皇上借“一庭花木验农桑”,我家的 悲苦喜乐就随着这些树木枯荣起伏。 在早已熏黑的梁柱上,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 书高”的字迹,清晰可见。父亲认识字,但不是他写 的。我没有见过爷爷,只知道以前大修族谱时,序言 出自爷爷。后来父亲主持修谱,作诗一首以为族人行 辈用字,说起这事我就骄傲半天。 这辈子,我不仅最尊敬父亲,也最佩服父亲。父 亲没上过几年学,却读过很多书。那时,村子里年轻 人喜欢“听书”,父亲就是“说书人”。尤其夏天, 晚饭没吃完,很多人就聚拢来等候了。一天又一天, 好像他有讲不完的故事。父亲腿摔伤卧床时,村里分 配土地,大家还抱着账本找来。没有他,那些边边角 角的土地就扯不开。 我们兄妹四个齐刷刷长大时,不管别人说什么, 父亲竟那样坚定地坚持要我们读书。奶奶年迈,父母 没白没黑地劳作。一次晚上挖地瓜窖,父亲在井下, 我在上面用水桶拔土,因为犯困,不小心将水桶掉下 去砸破了父亲的头。哎呀,每次想起来,都心疼得哆 嗦。 家里没柴烧,就到山上拾草。母亲身体矮小单薄 ,每次却都与邻居家年轻人一样,为不耽误出工,不 耽误我们兄弟姊妹上学,就夜里上山,天亮时,大捆 柴草已背下山,我们的早饭也做熟了。 父亲很乐观。上初中时,一次同学来家等我一起 去上学,父亲笑称我家生活水平高,说一顿鸡一顿鱼 的。那一顿,我们吃的是榆钱,父亲真实意思是一顿 “饥”一顿“榆”的。 父亲心善良。那次村里一孩儿跟他家人要钱,家 人不给,孩子哭了,父亲就悄悄塞给孩子几毛钱,可 我很清楚那时我家的拮据。 在清贫的日子里,父母瘦弱的肩膀支撑着我们兄 妹的天。这些往事,连同老家一起装进了记忆,父母 的勤劳与节俭注定影响我的一生。 杨朝明,1962年7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历史学博士,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 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山东孔子学会副 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 究》编委、山东周易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 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出版 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古 籍整理与研究规划项目多项。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P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