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艺术类)(精)/中国文库
作者简介
廖静文(1923~ ),湖南浏阳人,曾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内容简介
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霭轻轻地飘落下来,夜的浓黑的翅膀温 柔地覆盖着大地,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河水在哗啦哗啦地流着。 这条宽阔的河流蜿蜒流过江苏南部肥沃的平原,永无休止地载运着江 南农民血汗劳动的成果——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运往南京和上海等城市 。巨大而沉重的木船扬起鼓鼓的白帆,小火轮尖锐地呼叫着,疾驶而去, 河水掀起层层白色的浪花,忧郁地拍打着河岸。 现在,河流已经沉浸在浓重的夜色中,它那丰满而袒露的胸怀正在均 匀地呼吸着,好象在消除白昼的疲劳。在邻近的一座峰峦后面,弯弯的月 牙正从那儿升起,它在暗蓝色的天空中缓缓移动,冉冉升到了中天,繁星 在静静地闪烁。 忽然,河岸上一所小屋里飘出婴儿呱呱坠地的清脆哭声,接着是一串 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这儿那儿传来一阵狗吠。在小屋的昏暗灯光下,头发 斑白的接生婆正在用一把陈旧的剪刀,剪断婴儿的脐带。 年轻产妇苍白的脸上,漾起一丝疲乏的微笑,她用温顺而欢喜的眼光 默默地望着襁褓中的婴儿:“这是我的儿子,他长得多么象他的父亲。” 她幸福地想,“愿他将来也象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画家。” 这是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日深夜,徐悲鸿诞生在这个滨河的小镇上。 一座石拱桥将河的两岸连接起来,这桥的名字叫屺(音:计)亭桥,这个小 镇便叫屺亭桥镇。它位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西三十里,属江苏省宜兴县管 辖。镇上住着五六十户人家,民风淳朴,风景秀丽。 悲鸿的祖父砚耕公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革命失败后便在屺亭桥镇上 做工。茹苦含辛地做了十年工,才在河边盖起一所小屋躲避风雨。悲鸿便 在这小屋里度过了他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他曾满怀爱恋地回忆道: “我们的屋子虽然简陋,但有南山作屏风,塘河象根带子,太阳和月 亮,霜和雪都点缀了这江南水乡的美丽。我们在这里和打渔砍柴的人作伴 ,鸡鸣犬吠,互相唱答,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美妙。” 悲鸿的父亲徐达章号成之,自幼喜爱绘画,但因家贫,请不起老师, 完全依靠刻苦自学,成为当地知名的一位画师。他还擅长书法、篆刻、诗 文,在屺亭桥镇课徒和鬻字卖画。现存他的印章有:“半耕半读半渔樵” 、“读书声里是吾家”、“儿女心肠,英雄肝胆”、“闲来写幅丹青卖, 不用人间造孽钱”等,将自己的感触和抱负表现在印章里。他的书法浑厚 苍劲,遍及远近的寺庙。他画的人物肖像工整而传神,现今留下的一幅《 松荫课子图》,是他三十多岁所作。画中悲鸿坐在课桌前朗朗读书,达章 公持扇坐在悲鸿身后凝神谛听。当时能将人物画画得这样形似而又传神的 人是不多的。他的写意花卉很受徐渭和比他略早一些时候的任伯年的影响 ,清新淡雅。他的山水画也是写实的,宜兴的私人收藏家至今仍收藏着达 章公画的《荆溪十景图》,描绘了宜兴的风光景色,如张公洞、善卷洞等 。至今,宜兴图书馆存的一部县志里,还有当时的宜兴县令很“器重”徐 达章才学的记载。但是,达章公一生鄙薄功名,不求闻达,从来不与官府 往返。有一次,他听说那位县令以访贤为名,要来看望他,他立即躲到一 所寺庙里去了。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来蔑视富贵荣华。在《课子图》 上,他题了一首长诗,流露出他这种心情:“无才济世怀惭甚,书画徒将 砚作田”;同时,也流露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落落襟怀难写处,光风 霁月学糊涂。” 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时,便想学画,但父亲不允许。有一次,读 到《论语》中卞庄子之勇,悲鸿问父亲: “卞庄子有什么勇?” 父亲答道:“卞庄子能刺虎,虎是百兽之王,勇猛无比。” 接着,父亲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春秋时代,鲁国有个非常勇敢的人 ,名字叫卞庄子。有一次,他独自一人逮住了两只凶猛的大老虎。这件事 传到齐国,齐国正想侵略鲁国,听到鲁国有这样勇敢的人,就不敢发兵打 鲁国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使年幼的悲鸿沉浸在幻想中:虎是什么形状呢?他一 面读着那册发黄的木版刊印的《论语》,一面不平静地想着。在穷乡僻壤 的村镇,既无动物园,又无动物画片,而他多么想知道“百兽之王”的老 虎的形状呵!有一天,他找到一个人,替他画了一只老虎,他便悄悄地依 样描绘下来,心里暗暗欢喜。 不久,父亲发现了,问他:“这是什么?” 悲鸿快乐地答道:“老虎。” 父亲却很冷淡地说:“这哪里是老虎,象条狗呀!” 悲鸿睁着失望而疑惧的眼睛望着父亲,泪水涌到眼眶里了。父亲爱抚 地说: “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学 识,所以必须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接着,父亲极其严肃地说,“画画 是要用眼睛观察实物的,你没有看见真的老虎,怎能画出老虎来呢?” 悲鸿在父亲辛勤的教导下,九岁就读完了《诗》、《书》、《易》、 《礼》、《四书》、《左传》。这时,父亲才开始教他每天临摹一幅吴友 如的人物、界画。吴友如是清代末年最著名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中描 绘楼台亭阁、虫鱼鸟兽、奇花异卉,以至千军万马。他作为启蒙老师,进 入了悲鸿的艺术生涯。但父亲更着意叫悲鸿写生,画父母、兄弟、邻人、 乞丐…… 有时,父亲带他沿着河岸步行,引导他欣赏和观察大自然。那光芒四 射的朝霞,奇姿异态的怪石,诗一般的翠竹晴岚,梦境一样的晓雾渔舟… …象美妙的音乐一般,温柔地触动悲鸿那颗稚嫩的心,神奇地将美术的肥 硕种子,撒在悲鸿的心里,使他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乡土。 悲鸿出生的那一年,正是甲午海战的次年,腐败的清朝政府与帝国主 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农村日益凋敝,农民、小商人、 小手工业者很多都破产流亡。徐达章在镇上鬻字卖画已不能维持全家生活 ,还要起早贪晚耕种七亩瓜田。幼年的悲鸿也跟着父亲参加农业劳动。 家里没有牛,要借邻人的牛犁田,就要替邻人放牛作为补偿。在山岗 水湄,牛寻嫩草,悲鸿觅野花,这是他童年甜蜜的回忆。有时,田里缺水 ,他矮小的身子趴在水车上车水,脚板上便留下一道一道血红的印子。 江南的春天来得早,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小屋后面的桑树的嫩叶,悲鸿 的母亲便忙着养蚕了,以蚕丝的收入贴补家用。 当时,兴办学校的风气盛行,不仅富人的子弟都进学校读书,一些家 境勉强过得去的人也都送子女入学。幼年的悲鸿很羡慕孩子们背着书包上 学校的快活情景,许多亲友也都来劝徐达章送悲鸿入学,并说:“画画是 吃空心饭呀!怎能靠它谋生呢?”P3-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