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T恤听古典音乐

穿T恤听古典音乐
作者: 田艺苗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穿T恤听古典音乐
ISBN: 9787516810026

作者简介

田艺苗,音乐作家,作曲技术理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曾出版《温柔的战曲》《时间与静默的歌》《靠谱》《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等著作,她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沙龙及节目在文艺青年中具有广泛影响。

内容简介

有故事没故事,太悲伤或太欢乐,其实都不够体 现音乐的妙处。因为抽象的音乐本身就是难以说清的 。如果言语能够说明,还要音乐做什么?它没有具体 内容,但所有人都能听懂声音,都能领会声音的语言 。 声音是如何表达的?骤然一记大鼓,你便会凝神 谛听,想知道后面要交代哪些要紧的事情;听到曲调 缱绻盘旋,你能感觉到力量在积聚;而在音乐的高潮 之后,舒缓的旋律让你发现力量在缓缓释放,像水流 回归大海。在贝多芬的乐曲中往往有一个激进而长大 的展开部,他以大量不协和和弦不解决地连续进行, 有力的节奏,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的音乐运动,让 听者逐渐产生压抑的心理体验,让你难以呼吸,憋闷 难受,这就是一个能量密集积蓄的过程。它的过程越 迂回越强烈,之后力量释放的快感就会越强大。听者 对音乐心理体验的强度正是与能量的储蓄与释放速度 成正比。万物遵循物理规律,音乐最终表现为力的运 动,在音乐理论中也是如此。不协和音程带来张力, 带来音乐发展的动力,待它解决到协和音程的时候, 张力被释放。如此交替、循环往复,音乐于是展开。 更多时候,音乐模仿人的心理活动。比如,那些 缓慢的曲调,音流逐渐下行,往往听来悲伤阴郁,柴 可夫斯基习惯如此写旋律,他的音乐风格因而柔美而 悲哀;那些节奏轻快、旋律上行的曲调,往往积极明 亮,这也是莫扎特早期的一种作曲习惯;还有一些旋 律抒情起伏的,给人宽广豪迈之感,此类也非常多, 比如《伏尔塔瓦河》或者“一条大河波浪宽”;另有 一些以相同节奏(音型)持续反复的,能让你感受到力 量的增长,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主题,比如聂耳《 扬子江暴风雨》,大量革命歌曲和摹写英雄的交响曲 都有类似特征。 聆听的层次 技术只是手段,古典音乐主要是情感的艺术,它 的情感是美好、丰富的,也是隐晦、复杂的。有时候 你觉得自己难以名状的感情,被它完美地表达了。有 时候你听见了陌生而熟悉的激情,发觉存在你大脑深 处的古老情感被它唤醒了。千百年来,艺术一直在开 拓我们情感体验的边界。 好的音乐经得起单曲循环,经得起反复聆听,也 经得起时间和潮流的反复淘洗,因为它有足够的音乐 信息量和情感表现力。每个人听来都异样,每一遍听 来都不同。这大概就是古典音乐的不同凡响之处,是 我们之所以要听古典音乐的理由。 像肖邦的音乐,一开始你只觉得好听、抒情,后 来,你听过李斯特、贝多芬、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舒伯特(Franz Schubert),听过很多很多 的钢琴曲,最好你自己也弹奏过之后,才会懂得肖邦 的优美,貌似通俗,其实是很不凡的,每个句子都清 雅别致,来自高贵而真挚的心灵。如果说他通俗,那 是天才级别的回归天然。 再比如一首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篇的“日出”多么震撼 人心,在年少时曾给予你莫大鼓舞,其余八个段落“ 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 ”“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也很经典,没 有鲜明故事,却抽象地描绘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一生。 年轻时听来半懂不懂,当你体验了情感的千回百折之 后,则会为这音乐中起伏涌动的神秘力量感到激动不 已;人到中年,或许你在波涛起伏的音响中听见更多 的人生感悟,失落、迷茫、回忆、冥想、淡定,终将 再次奋起。你深受它鼓励,就像古诗里“听雨”的人 生境界——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 听雨僧庐下。我相信人们可以在聆听中逐渐了解自己 ,懂得命运,它终将帮助你到达澄明通透的境界。 记得我第一次去上海音乐学院,在杨立青教授那 儿听课,我问他,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作曲家,最重要 的是什么?他答: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职业音乐家拥有 的准确的多声部音乐听觉和想象力。像莫扎特的内心 听觉就是天才级的,他作曲的时候,整部交响曲像一 栋复杂的建筑耸立在他心里,每个音每个和弦都清晰 准确,他只需要坐在书桌前把谱记下来,擦掉几个错 音就可以拿去排练了。 内心听觉这个术语听来十分浪漫。它提醒你,人 的心也是有听觉的。当我们聆听的时候,未必只是耳 朵听,大脑听,其实你的心也在听,还有你的胃、你 的手、你的脚、你的皮肤、你的五脏六腑都在听,音 乐频率可以调整你体内各种器官的运动频率。因此, 聆听音乐是一种全身心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