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
杨华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2007 年开始从事农 村调研,在全国近 20 个省市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 过 1 400 天。 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开放 时代》《经济学家》《读书》等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 篇,出版《陌生的熟人》《县乡中国》《乡争》《大后 方》等专著 7 部。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21 年第 5 期刊文统计,全国 45 岁以下青 年社会学学者近五年 CSSCI 刊物他引排名第一名。 雷望红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在 全国各地开展田野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过 700 天。 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 文 20 余篇,出版县域教育研究专著《迈向均衡的实 践》。 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和 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网等重要媒体发表教育时政评论 文章 40 余篇,多篇阅读量达 10 万 +。
内容简介
陪读妈妈 陪读妈妈在陪读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她们放弃自己的工作来陪读,对子女教育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共同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如母亲所愿考上好的大学,尤其是当一些孩子在学习上不够努力时,陪读妈妈就会非常失落,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以下是 D 县 Y 村两位陪读妈妈的真实感受: 陪读妈妈的精神压力很大,妈妈放弃所有来陪你,结果你学习上不努力,妈妈就会很生气。如果最后考不上好的大学,这么多年的陪读就白费了,对妈妈的打击很大。(ZLY,1982 年生) 陪读妈妈有压力,主要是小孩成绩上的压力。 小孩考试,我比小孩还要紧张,好像自己要去考试一样,心里怦怦直跳,担心她考不好。我和其他陪读妈妈交流,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妈妈连饭都吃不下去。都希望小孩能够考好,考得不好,(陪读)妈妈心里就很失落。别人在背后都会说,那么多年,陪在身边,结果成绩还不好, 别人就认为肯定是你没有管好。(ZM,1985 年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父母越管得严,子女越容易叛逆。如此一来,陪读妈妈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很容易紧张。这种紧张的亲子关系轻则表现为子女经常和陪读妈妈斗嘴,重则发展为吵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对立。D 县 Y 村“80 后”的陪读妈妈 WP 给我们讲述了她和女儿一次比较严重的冲突: 我女儿成绩一直比较好,有一年因为家里在种植木耳,我就让她奶奶帮忙带了一段时间,我回到村里去种植木耳。我每天都打电话问婆婆,女儿今天表现怎么样。婆婆说很好、很乖。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过了一段时间我不放心,还是自己去县里陪读。到晚上该睡觉的时候,我也装着睡了,结果发现女儿躲在被子里玩手机,我一气之下就把手机给砸了。那一次我冲她发了很大的火,问她为什么那么不听话、究竟还要不要读书,骂着骂着我自己坐在那里急得哭。女儿看到我哭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说妈妈我会努力的。 陪读妈妈不仅要面临陪读过程中较为紧张的亲子关系,而且还可能遭受各种委屈。更为重要的是,她们往往要独自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没有人可以帮忙化解。D 县“80 后”的陪读妈妈 ZLY 说: 我这几年在家带小孩,自己都快抑郁了。有话都没人说,也没地方可说。遇到困难,没有人可以沟通。跟老公说了也没用,他那么远,说了也帮不了我,还增加他的负担,一般就不和他说。也没有朋友可以说,天天在家带孩子,哪里有朋友?同龄人好多也不在家,在家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也说不到一块。只有自己慢慢排解,有时半夜睡不着,我就一个人在(村委会)广场上走来走去,排解一下压力。 《县乡的孩子们》是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力作,素材均来自于近两三年作者研究团队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的调研。其研究目的在于把握县域教育实践的经验,推动实现教育政策、制度及其他资源与教育实践、实际及需求精准对接。作者调查的田野包括县乡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班级、家庭及基层社会,像解剖麻雀那样,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机制、逻辑揭示出来。本书让人了解到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执行、 普职分流、寄宿制、“教育新城”等各种县乡教育县乡背后的机制。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