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与西风(精)/读书文丛精选

东风与西风(精)/读书文丛精选
作者: 罗志田//葛小佳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7.20
折扣购买: 东风与西风(精)/读书文丛精选
ISBN: 9787108059352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重要的是,士人与帝王之争,在某种程度上不 啻是口与手之争。士人要争取的理想境界是君子动口 不动手。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给“中国”一个独立于 朝代之外的客观文化界定,强调道义为政治的基础。 由于强调文化区分,其中国概念是民族取向的。但是 口终斗不过手。中国历代思想意识活跃皆在乱世,几 乎已成常态,便是口斗不过手的明证。故帝王强大时 ,以其个人力量和血统为统治依据,对中国概念的界 定则是天下取向的,对外族问题也*容易灵活处置。 不过口虽斗不过手,手也终不能征服口,实际上也离 不开口。结果是双方又斗争又协作,两者并存。林氏 以为,这种对中国概念的文化界定和朝代界定的并存 ,恐怕正是中国得以长久持续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盖士人强调道义为政治之基础的好处,即在于其 可在帝王强大时借道义为依据批评帝王,而在帝王太 弱时又可借道义为凝聚社会的基础。但文化界定的宽 严失度,颇易造成政策冲突无法解决。以边界为例, 在帝王看,其所控制的便是领土。从文化看,就有必 要采用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夷夏区分。结果是对外 政策实际上处于政治内争的影响之下。官僚间的政争 和政策之争,通常也被道德化。而道德判断一引入政 争,妥协即不可能。盖争斗的双方必不断提高政争的 价码,以在“道义”上压倒对方。故在对外政策上要 接*“化外”民族为平等或与其妥协,实在难上加难 。于是贬和平为出卖,以高不可攀的理想为实用措施 的对立面,通常都能使重实效的政策失去立足点。 故林蔚的结论,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特征即将道 德判断注入政策争辩,由此而引起另一个特征,即不 妥协。在此二特征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非持续 而稳定。常见的倒是分歧,因政争而成僵局。明长城 即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其既未起到隔断夷夏的屏障 作用,也不是什么文化一致的产物,说到底不过是政 治分歧或政策争论的结果而已。 不仅如此,长城在中国历**也*非一直是正面 象征。相反,从汉代起,长城在中国的上层和民间文 化中,都是与失道而徒恃武力的“暴秦”相关联的负 面象征。从贾谊的《过秦论》,到汉乐府诗以及民间 的孟姜女传说,无不如此。明代筑城,为趋避此恶名 ,乃呼为边墙。直到八十年代中,明长城下的农民仍 称此长城为“老边”。也是在明代,长城渐为欧人游 记所提及。初尚平实,所说长城的长度不过几百英里 。到明长城完工后,欧人记述的长城尺度*涨,并渐 附会为早年的秦长城,*增加其神秘性和吸引力。到 十八世纪,西方许多关于中国的“迷思”在欧洲形成 ,长城亦然。其中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居功甚伟,英 人则首推那位不向乾隆皇帝磕头的特使马尔戛尼。从 这时起,长城渐被捧为人类奇迹。到十九世纪,近海 滨一带老龙头嘉峪关一带的明长城,已成旅华洋客常 去的“秦长城”胜地了。 通俗文化声势一大,也要影响精英文化。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