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山河

戏中山河
作者: 王芳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88
折扣购买: 戏中山河
ISBN: 9787203124689

作者简介

王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黄河》杂志编辑,《映像》杂志副主编,天津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人物传记《听一出戏》、长篇纪实《天地间一场大戏》,以及散文集《沉吟》《关城怀古》《拈花一笑》等作品;曾任山西卫视大型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伶人王中王》撰稿人。

内容简介

【试读章节】 《赵氏孤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见证 一个小孩子,搅动了全世界上千年的风云,若说伟大,无人可出其右,这到底是种什么力量呢? 估计很多人都这么问过,很多人也有自己的答案。 1 18世纪,以这个中国小孩为主角的戏——《赵氏孤儿》开始在欧洲风行。 准确地说,有个人引爆了“赵氏孤儿”热,他叫伏尔泰。伏尔泰于1755年根据中国《赵氏孤儿》改编完成了他的剧作《中国孤儿》。 《中国孤儿》在法国一上演,就产生了巨大影响,接着各种评论和艺术品相继问世。 1759年,英国剧作家阿瑟·墨菲看到了《中国孤儿》的巨大成功,将其改编后在英国上演,同样获得成功。 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拟将其改编为《埃尔泊诺》,很遗憾最终没有完成。 到18世纪后半叶,《赵氏孤儿》一直在西方风行,成为一个世界现象。再后来,中国舞台上出现了《中国孤儿》版本。 而伏尔泰这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为什么会写《中国孤儿》呢? 这又要追溯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便是传教士马若瑟。 17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法国以及整个欧洲都掀起了中国热。中国热在欧洲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已在中国住了三十余年的马若瑟,看到这种情况,就在1731年底,翻译了《赵氏孤儿》剧本。马若瑟选中《赵氏孤儿》,一是因为这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事的题材,二是其文体也高雅(看到了吧,剧本啥时候也得高雅),它带有悲剧气氛,还有英雄气概,这都符合法国人的口味。 《赵氏孤儿》一入法国,就引起作家、评论家的高度关注。 伏尔泰看到这个悲剧,认为它可以“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这个大帝国所曾作和所将作的一切陈述”。是的,那时候的中国,正是乾隆年间,是大清朝最后的烈焰,它在西方人眼里就是一个庞大的花团锦簇的世界,这个悲剧正是了解中国精神的一个端口。于是,《中国孤儿》诞生。 2 这个国际性的文艺事件,已在中国发生了两千多年。 让我们先从戏剧本身说起。 回到戏里,回到满目风云的春秋时代。 公元前597年,晋国文臣赵盾遭大将屠岸贾陷害,赵家三百余口被斩尽杀绝。赵盾的儿子赵朔,娶妻庄姬公主。庄姬此时已怀身孕,躲在晋灵公宫中,才幸免于难。随后庄姬生下一个婴儿,屠岸贾得知赵氏还有孤儿存世,便下令全国搜捕。担心孩儿安危,思考再三,庄姬将孩儿交给草泽医人程婴带出皇宫。阴险的屠岸贾没有搜到婴儿,下令,三天之内如果无人交出婴儿,就将把晋国半岁以下婴儿全部杀死。程婴没想到竟然因此将使全国的婴儿遭难,他来到已经退隐的赵 盾故交公孙杵臼家中,两人合计,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顶替孤儿,公孙杵臼声称自己是救孤的人。商量好计策和结局,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屠岸贾搜出假婴儿,杀死,公孙杵臼被打身亡,屠岸贾收程婴为门客,程婴带着孤儿住进屠岸贾家中。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实情告知。大臣魏绛助孤儿灭掉屠岸贾,尽杀其家,孤儿的血海深仇得报,程婴死。 千百年来,京剧、汉剧、晋剧、蒲剧、湘剧、桂剧、滇剧、河北梆子、豫剧、秦腔、川剧、越剧、高腔戏、莆仙戏等多个剧种都在演绎《赵氏孤儿》,这个婴儿的故事从来没有在舞台上缺席。 漫长的时光中,慢慢地,每个剧的剧情几乎趋同,程婴舍子,公孙杵臼、韩厥舍命,孤儿复仇,成为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大悲剧,其来有自。观看过孤儿复仇的人, 都能在剧场体会到悲剧的力量,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强悍的悲壮,其中有人之常情,还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忍辱负重,有公孙杵臼、韩厥这样常人不可为的舍生取义。它的内涵比平常情感更深厚、更宽广,却又能为所有观众身心接受。 余秋雨说:它的职能在于引导人们去领受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一种强悍的历史精神。 这种精神,是共通的,正是如此,《赵氏孤儿》才流传了千年,并且传至海外,人们用艺术诠释它的同时,或许也在传播一种共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