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人工智能说人话?/复旦通识文库

如何教人工智能说人话?/复旦通识文库
作者: 徐英瑾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7.70
折扣购买: 如何教人工智能说人话?/复旦通识文库
ISBN: 9787100230957

作者简介

徐英瑾,1978年生,上海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浦江国家实验室顾问,专业为英美分析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著有《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心智、语言和机器》《用得上的哲学》以及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坚:三国前传之孙坚匡汉》等。

内容简介

章节一: AI 虽然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集成性的学术领域,其商业运用的范围却非常广泛。由于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AI 在专业领域的“内部形象”与其在公众(包括政界与商界精英人士)心目中的“外部形象”之间往往有巨大的落差。而要减少这种落差,阐释活动的重要性就不容低估了。从信息哲学的角度看,优秀的阐释往往能够有效减少沟通双方的信息差;而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成功的阐释往往能够将被阐释对象的概念结构顺化为阐释接收方的理解能力所能把握的新概念结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类的信息传播历史上,不少诠释方案也确实造成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受众之间更多的误解,而对于 AI 概念的误解就是这方面的显著案例。 影视媒介对于 AI 的形象刻画,具有明显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AI 的确通过相关科幻电影的广泛传播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公众知名度,并因为这种传播学效应间接获得了更多的在商业与行政方面的支持——但在另一方面,在特定艺术规律与心理学规律指导下的 AI 形象刻画,也往往会偏离 AI 的技术实质,引发公众形成对于AI 的不必要的期望,或是激发公众对其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而对于AI 系统与人类对话能力的过高期望,便是基于影视传播而导致的此类误解中非常典型的一种。 章节二: 第一,本书绝对不属于“画馅饼类”的 AI 科普图书,即向读者许诺美丽而空洞的 AI 发展的未来,以便暗中为一些其实不那么成熟的科技投资方案助力。相反,本书的用力,恰恰与其相去甚远:本书试图告诉大家,AI 发展的未来到底有多少激流险滩,因此,我们的研究需要的与其说是金钱,还不如说是耐心与时间。需要指出的是,此类图书在西方世界早就有特定的生态位,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便是此类图书的优秀代表。 但在汉语图书市场,此类批判性的图书还是比较少见的。 第二,本书聚焦的乃是 AI 研究中的 NLP 问题,并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 NLP 问题背后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反思。考虑到语言哲学一向被视为哲学诸分支中与语言问题最相关的分支,所以很多人或许会期待英美国家的语言分析哲学在此类跨学科对话中占据显著的位置。然而,基于下面几点考虑,笔者将适当调低学院意义上的语言分析哲学在此类讨论中所占有的权重:(甲)学院意义上的语言分析哲学往往基于英语思维的霸权地位,以及对于现代数理逻辑(一阶谓词逻辑与命题逻辑)的全面依赖,而笔者既不认为英语思维具有针对各种非英语语料的覆盖力,也不认为数理逻辑是处理日常语言的合适技术工具。毋宁说,很多与语言相关的谜题之所以无法被解开,恰恰是因为相关的解决思路,长期被与数理逻辑的技术工具互为表里的“真值函项语义学”绑架,使得我们始终无法直面那些无法被外延化的语义与语用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欧陆哲学资源的适当倾斜,将为对于英美分析哲学思维的过分依赖提供某种“解毒剂”。 第三,除了对于哲学资源的依赖之外,本书也将包含一定篇幅的对于语言学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各种分析。同时,对于日语等小语种语料的讨论,也会在本书的讨论中占据比较高的权重。这样的讨论将既增加本书所涉及的经验材料的丰富性,也会帮助读者理解人类语言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在相当程度上与上面所提到的对于英语思维霸权的警觉心相互呼应。 不过,最后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警惕英语思维霸权”,绝不等于要放弃学习英语,因为作为学术研究基本工具的英语早就在今日的学术舞台上扮演了“现代拉丁语”的角色。实际上,那些对颠覆英语思维霸权特别有用的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要都是在英语学术平台上发表的,中国的研究者如果不能快速通读英语文献,对于这些理论的利用本身就会成为问题。此外,任何有过用英文发表语言学与亚洲哲学论文经历的人都知道,使用英语读者能够充分理解的语言去发表那些反对英语思维霸权的论文,在技术上完全是可行的,因为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了各种外来语插入端口的高度多样化的表达工具。笔者个人所担心的问题毋宁说是:主流的 NLP 研究者懂的语言太少(有些人只懂英语),他们对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往往缺乏真正的“现象学体验”,因此,其所设计的产品,也很难会考虑到操不同母语的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当鼓励 NLP 的研究者去学习英语之外的语言,而不像某些人所鼓吹的那样,“懂汉语就够了”。实际上,对于一般中国人而言,学习英语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要远远小于学习日语、韩语等黏着语所带来的成本(毕竟一般中国人从小就已经熟悉了拉丁字母),倘若连学习英语都畏惧,那岂不是以汉语世界的母语偏执,取代了英语世界的母语偏执了呢?此外,再考虑到 AI技术本身就非常容易沦为主流语言霸凌弱势语言的技术工具,未来的理想 NLP 研究者就更应当在多元文化意识方面超过一般人的水准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美国 Open AI 公司开发的 ChatGPT技术所获得的短期成功,基于主流语言(特别是英语)的语料学习获得相关的大语言模型,貌似已经成为当下 NLP 研究的主流。对这一主流路径之合理性的质疑,也将构成本书的重要内容。 别上科幻影视的当!“讲书人”徐英瑾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重磅作者,“斜杠”教授 ——本书作者徐英瑾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浦江国家实验室顾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同时也是骨灰级军模玩家,灵魂画手,活跃于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的“网红”博主,热爱三国历史,业余创作出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坚:三国前传之孙坚匡汉》。 ★哲学家解锁人工智能“bug” ——作者凭借自身过硬的分析哲学背景,以颇具大众话题度和关注度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为“靶点”,巧妙构思一个个语言难题,迫使ChatGPT说出“人话”,“祛魅”大众对这一热门的技术应用及人工智能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和畏惧。 ★通俗易懂,有趣有料 ——本书虽然是哲学著作,但文笔流畅、风趣活泼,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既可为人工智能、哲学等领域专业研究者开拓新思路,也是大众入门人工智能和现代哲学的系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