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科技与未来:数字时代人格和身份演变的多棱镜

自我、科技与未来:数字时代人格和身份演变的多棱镜
作者: (美)杰伊·弗里登伯格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2.00
折扣购买: 自我、科技与未来:数字时代人格和身份演变的多棱镜
ISBN: 9787571023577

作者简介

作者 杰伊?弗里登伯格,曼哈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一位天才的研究者、作家,人工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之一。他曾出版多本关于认知科学、感知和人工智能主题的教科书,并且是经验美学领域的研究者。 译者 孙强,国内人工智能知名学者、科普中国专家,心理学、教育学、翻译学、认知科学、科技哲学和古诗词爱好者,城市漫步运动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代表性科学人文译作有《感受与认知》。

内容简介

推荐序一 自从人类发明赛博空间以来,信息高速公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社交网络、数字货币、元宇宙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新概念、新模式陆续开始涌现,并与现实的物理空间交汇和融合,这些都是人类走进数字时代的鲜明标志和里程碑。 生活在数字时代,我们的自我意识与身份不再仅仅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上,还建立于我们与各种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软硬件接口上。电子人、网络社交、网络虚拟角色、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拓宽了我们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与觉悟。本书以“数字时代的自我”为中心,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延伸到智能科技与社会心理,阐述了“自我认知”的发展。进一步来说,本书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字媒体、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数字人格与身份的核心概念,揭示了身体、大脑与技术之间的连接如何产生人类身份的新形式。 202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再次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普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因此,在中国科普事业进入了具有更高历史使命的新发展时代之际,急需大量与时俱进且喜闻乐见的智能科技人文作品以飨大众。本书充分阐明了数字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时期大众心理的演变规律与形态特征,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将前沿科学与大众人文有机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兼具。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其后,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些方针政策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以及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数字经济时代走上历史舞台,此书的问世恰逢其时! 孙强老师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活跃学者,又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和国内其他重要科普组织与机构的主要成员,既懂科技又晓人文,善于科普写作、翻译和讲座等工作。他曾以精品微课形式为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做了多场智能科技领域的科普讲座,反响很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国内高端科普图书出版名社,在科普界家喻户晓。我相信该作品一定不负众望,为智能科技、科技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教育学等各界人士带来启迪和妙悟。 是为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尧学 推荐序(二) 由孙强老师翻译的《自我、科技与未来:数字时代人格与身份的多元演进指南》一书将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十分有幸,提前收到样稿,先睹为快。仔细通读该译著之后,即刻留下如此的印象:原著内容丰富、跨界多元,主线清晰、一以贯之;译文准确流畅、专业无缝,语言通俗、科普高级。我坚信这是一本很重要的译著,它的出版将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心理学也必将受益匪浅。 我的职业生涯全部用于学习、教授和研究心理学,应该说对传统心理学还是有着较全面的了解;近两年又率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心理学哲学”专业研讨课程,其主旨就是要让学生们超越心理学各个分支专业的具体内容,而从底层的哲学角度了解人类理性、特别是科学理性对心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课程中的一讲谈及“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数字和数学常被认为是实在世界的符号表征和符号逻辑的表征,自然属于“非实在”的一方。科学理性便是要通过建构数字表征“非实在”系统去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但是,《自我、科技与未来》一书的作者杰伊·弗里登伯格(Jay Friedenberg)通篇告诉我们的却是:在即将来到的数字时代,数字和数学计算将实实在在地与我们人类共存,并将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物、社会、文化和数字的“人”终将融合为一种存在——既物质也精神,既实在也虚在,这或许就是宇宙和人类自然演化的“终极”命运。 学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专业分化已将“人”分割成切面和片段:知、情、意成为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即便在“知”的领域中,也有着感觉与知觉、注意与意识、记忆、思维与语言、学习与行动等等的领域之分。探索这种种分领域的研究,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实验操作范式,乃至出现“隔行如隔山”的情景。但只有关于“自我”和“人格”的心理学却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没有了内在的“自我”和外显的“人格”概念的支撑,心理学关于“人”的理论架构恐怕就要散架了。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与“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整体性概念。《自我、科技与未来》定义了数字自我(人格)及其特征和运作规则,它们似乎全然映射着心理学所描述的人类自我和人格。因此,数字孪生的“人”将为心理学开启一个全新的研究对象的镜像世界,当下绝大数的心理学家们对此当然都还没有做好“实实在在”的准备。可以设想一下,当碳基的心理学家面对硅基基础上的数字心理学家自我时,他们会不会就真地陷入一个“自我”无限递归的德罗斯特效应之中,不知哪一个为“真我”、哪一个为“虚我”,从而彻底丧失“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意识、“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的身份呢?当下的心理学大厦会不会因此而真得“坍塌”下来? 我不再复述《自我、科技与未来》一书的内容,该书作者从跨学科(而不仅仅心理学)角度对数字自我和人格等相关问题给予了全面和详尽的回答,并对数字时代发展的未来作出了某种预期:因为有了数字和数学,人类是否就能够最终摆脱向物理学的质量和能量方向进行还原的进程呢?若想对此类问题有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回复,那就请与译者孙强一起来读《自我、科技与未来》一书吧。我相信,你一定会不虚此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是一定还要再读的! 张建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国际心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文版前言 如今,我们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中。在这个时代,自我意识早已超出了身体的界限,拓展到了互动科技。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虚拟空间中,不仅为了社交,还想表达自我。像虚拟化身这样的网络形象可以作为我们是谁以及想成为谁的替身。从许多意义上讲,社会媒体、游戏及虚拟环境正变得和“真实”世界一样真实。这项技术正以我们刚刚开始理解的方式塑造着人类身份。《自我的未来》一书就是在探讨这些变化。本书聚焦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一个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与软硬件不断融合的时代,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 人格、自我及身份这些概念复杂难懂,仅从单一视角无法将其充分理解。因此,本书首先从西方及非西方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定义。从苏格拉底的思想到后现代主义思想,都涉及到了关于自我的历史概念。本书总结了有关自我的哲学文献,解决了持久性、能动性、自由意志和扩展心智命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关于自我心理学的经典和新近工作做了回顾,包括网络空间相关的障碍。同时,本书也探讨了神经科学视角的相关工作,既有理论上关于自我的神经模型,也有实证意义上对自我概念的神经科学研究。 本书采用向外拓展的方式展开讨论。首先,聚焦于大脑,其次讨论了自我是如何随着各种软硬件的添加而变化的,最后概述了与人体无关的主题——包括人工生命、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权利和数字永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有两大章全都在探讨化身心理学以及它们在虚拟世界的应用情况。此外,本书也总结了最新的赛博心理学领域的工作,涉及到有关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使用情况、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成瘾障碍的现代研究。 全书贯穿了众多跨学科的主题,包括自我是否必须受到身体的限制,自我是否由记忆或体验来定义,以及自我是一个单一的还是分布的实体,等等。从理念上讲,学科之间相关联的其他例子有: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以及主观意识问题。另外,本书也涉及到以技术为基础的精神病理学新形式,以及可能会革新我们过去理解自我方式的一些问题。本书还探讨了诸多重要话题:我们有可能创造人工生命吗?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上传至电脑并获得某种永生吗?我们能创造一个真正有知觉的人造人吗? 由于此书涉及学科众多,且涵盖主题广泛,因此对于诸多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有可能感兴趣。这包括前面提到的哲学、心理学与赛博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若干领域。技术、工程和其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学者也将会从此书中发现有趣的内容,因为其中调研了虚拟现实显示技术、肢体及神经修复以及人工感觉器官的进展。本书既讨论规范行为也阐述了障碍症,其中有几个章节涉及到游戏与网络困扰的话题。因此,本书对于临床及治疗性医学人士也有吸引力。 最后,感谢中国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邹莉及译者孙强,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而有意义的劳动。 作者:杰伊·弗里登伯格(Jay Friedenberg) 人工智能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吗?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人与机器,如何共生? 1 一本人机共生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关于“自我”变身的百科全书。 2 一位天才的世界心理学教授从多学科角度讲述人工自我的起源、发展以及趋势,全面展现数智时代新技术背景下人类意识与肉身融合升级之路,警醒人类在颠覆性新技术出现并发力之前应该做好必要的角色转换和应对准备。 3从人的本性与技术的底层逻辑出发,重新审视数智时代“人”的定义及行业趋势。 4作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的心理学研究者,以前瞻性和深度系统化的思考,带领读者预见人类的新未来。 5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作序!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知名学者以及研究人员跨界联袂审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