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十年(新时代的改革关键问题修订版)(精)/国际观察丛书

未来三十年(新时代的改革关键问题修订版)(精)/国际观察丛书
作者: 郑永年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未来三十年(新时代的改革关键问题修订版)(精)/国际观察丛书
ISBN: 9787508687209

作者简介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研究杂志》(**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中国模式(修订版)》《未来三十年》《不确定的未来》《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与社会》《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保卫社会》《通往大国之路》《改革及其敌人》等。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行动与中国的命运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尤其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通过两个重要改革决议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中央对**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改革和发展形势、局面的一个基本判断。从经济上说,新常态意味着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而进入了一个中等或者中速发展阶段。这里,中速发展只是就中国自身过去的高发展速度而言的;较之其他**,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会处于相当快速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为重要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心要从以往的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到结构转型和体制改革。如果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概念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那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概念就是以法治建设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在新常态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同时新常态也给制度建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政治背景。 尽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决议没有过多的关于政治建设和***方面的讨论,但普遍认为,这两个改革文件已经隐含了重大***议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对中国来说,以法治建设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具实质性,是***的主要内容。法治是任何一个***基本的**制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的现代化要获得成功,必须是基本**制度建设在先,**化在后。现在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还有30多年的时间,如果能够顺利实现三中和四中全会所设计的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即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到位,那么到21世纪中叶,就可以实现**富强的***。这实际上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对未来中国的期待。 不过,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停留在纸上文件,只会导致*多的麻烦。**,老百姓对改革的期待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兑现,那么**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落实执行政策的意义就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为重大。改革就是要干活的,无论是反*败、吏治,还是反垄断、反寡头,顶层设计**之后,人们期待的下一步就是执行。重在执行,舍此无他。可以想见,如果两次全会的几百项改革举措执行下去的话,那就会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社会。民意如流水。**应当把民意对改革设计的广泛支持转化成为政策执行动力,而不是等待民意转化成社会怨言。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必须是行动*,而不是话语*,不能把改革主张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要执行。行动当是**中国政治的主题。实际上,***等新一届***对此早有认知。早在2011年3月,***就曾在《求是》杂志发表一篇署名文章,标题是《关键在于落实》,强调执行是硬道理。 显然,如果干部官员不作为成为新常态,那么**就很危险。应该说,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后,面临的挑战**多。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尽管这种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非西方一些人唱衰中国描绘的那种塌方式衰退,但要顺利逃脱中等收入陷阱,**和市场必须都要有作为。只要中国经济巩固住、稳定住,就能顺利逃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不过,这个过程就要求**必须有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干部官员有所作为呢?那就是要执行改革,好好干活。一些官员对新常态和如何干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反*败是和不干活联系起来的,既然新常态意味着不能乱作为,那就索性不作为。这种不作为显然危害巨大。在某种意义上,地方主管官员是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如果在经济下行时毫无作为,势必带来巨大损害。实际上,不作为也是*败,而且是*大的*败。再者,这种不作为会直接弱化改革,影响全局。 要广大**官员有所作为,就要有分权。中央做完顶层设计之后,要执行就必须多条腿走路,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需要中央、地方、企业、社会一起动起来。而目前看来,中央层面的力度和决心不小,其他角色并无很大的作为。中央**已经在抑制国企扩张、遏制地方**债务冲动方面做了两件好事,并且在自贸区、行政审批权下放等方面推进改革举措,这些都令地方上的改革进展相形失色。各级**的一些官员不作为、**空转的现象,正是令人担忧的大问题。 衡量改革进展如何,并不只在于改革设计做得如何宏大,*是在于如何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推出的改革方案实施下去。反*败运动重在遏制官员的乱作为,整治一些“乱作为”的**机构;而在此后要整治不作为,让**转向有作为。现在看来,要实现这种转变困难重重。从实践上看,整治乱作为是相对简单的,有时候一纸禁令就能发挥作用;“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不做”要难得多,对官员而言也意味着*大的风险和责任。 *已经把“依法治国”作为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依法治国”也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官员和地方**的不作为现象。通过告别GDP评比、以“作为”和“不作为”来提拔考核干部,强化“重在执行”,真正避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改革设计停留于纸上的局面。从过去几年***、李克强对不作为官员的频繁喊话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建立新的干部考核体系。 不过如何让整个官员体系都动起来、有作为,这是一门大学问。我觉得,对一线改革者,不妨宽容些。顶层设计有了,不作为被盯住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那就是动员改革者。这些改革者是哪些人呢?他们其实就是来自地方**、企业、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线改革者。不久前,***在中央*校给县委**们上课,就是因为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一线**、一线改革者负有重大的责任。要意识到,改革主体不仅仅是中央**。中央**是顶层设计者,在财**制、税收、货币改革等方面是改革主体,但在*多的方面并不是主体。改革的主体还是社会,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继续发挥活力,积极创新。很可惜的是,地方官员不作为,企业没有权力,而上面干着急,这就是**一些地方的“新常态”,一个不应该出现的新常态。 怎么办?下放权力是关键。但正如***所说,中国的改革到了“好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的阶段。“啃硬骨头”就是如今中国社会改革者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他们要啃硬骨头,就需要权力,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此,中央一直在强调审批权下放,将其作为改革先手棋,一口气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权。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帮助一线改革者。可以说,在一些领域,上级**部门甚至可以“不作为”,但必须要把相关权力下放给地方**、企业或社会组织。一旦权力下放,它们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改革的发力部门。而在这些“发力部门”中,一线**的改革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知道现实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他们往往是改革主体的代表者,并成为改革设计在基层领域的实际执行者。就像20世纪80年代不少地方出现改革明星县市长一样,他们在基层发挥的同样是改换天地的作用。要执行改革设计,这些一线改革者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要让他们啃硬骨头,就需要充分授权和信任。对这些有担当、肯作为的一线改革者,人们不应吹毛求疵,对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也应有所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巨量社会进行改革,必然要触动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如此规模的改革,怎会不出一点小问题?只要他们能把改革尽快运作起来,执行下去,老百姓就能从中获得*大的收益。 改革蓝图已经有了,新一届***在不断强调执行。**每年有什么改革新进展,有什么新的举措要完善,将成为未来几年观察中国的焦点。政策如果不能执行下去,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不可预计的后果,不但不能推进改革,也有可能导致改革的倒退,甚至出现颠覆性的错误。 我之前多次说过,现在离建国100周年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了。中国未来30年的走向,取决于如何面对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行动。这本书是我近年来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制度,所面临的问题都是深化改革,求得完善。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和命运,取决于如何面对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和行动。 中国正将目光聚焦在未来三十年。如何突破新旧利益的博弈格局,在**挑战中寻找新的机遇?本书立足于这两年出现的问题、挑战、矛盾,把脉当下时局,预测未来趋势,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照现实国情。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深度解析新时代下的决策之路,关注现实问题,兼顾大局观点,读来有豁然开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