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35年,旨在总结五四时期新文学基本面貌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之际,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 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指出:“简单说来,我们的 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 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 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 ”①“活的文学”的理念催生了以现代文为文字工具 和不拘形式格律的新诗的诞生。“人的文学”的理念 便是周作人首先在他的一篇题名为《人的文学》的文 章中提出来的。周作人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 文学,简单一句,是‘人的文学”’;“我们要说人 的文学,须得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欧洲关于 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15世纪,于是出 现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 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 ”。他强调指出:“我们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 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 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用这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 的文学”。② 在这段文字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下两层含义: 其一、从周作入对所谓“人”的真理的解释来看,他 实际上是遵循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资产阶级启蒙 主义者的观点。所以,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看,他们 所说的“人”是指相对于“神”和封建专制主义者的 “自由人”即资产阶级。而从思想文化的层面上看, 周作人强调“人的文学”所含的人道主义不是泛义的 慈善主义,而是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即 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自由主义,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理念之一。 其二、周作人发表此文的前一年,世界上爆发了 划时代的十月革命。与周作人同时代的、并且也是新 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李大钊,就差不多在周作人发表《 人的文学》的同时,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 年11月15日)。李大钊说:“一件事的征兆,和世界 全局的朕兆有关联。一七八九年法兰西的革命,不独 是法兰西人心变动的表征。实是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 普遍心理变动的表征。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 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 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 ,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 胜利!”①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到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唯独对近期发生的十月革命 “视而不见”,用“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掩盖 了十月革命,这恰恰证明了“人的文学”的内涵在时 空上正是代表了如上所述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文化 精神。 弄清楚“人的文学”的内涵是很重要的,也就是 说,周作人所指的“人”并不是剥离了具体历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