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53.20
折扣购买: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十一辑
ISBN: 9787522512709
俯仰自得丝弦上 ——媒介考古视角下传统古琴音乐的即兴 李自然 一、音乐的即兴 (一)“即兴”概念 关于“即兴”,《辞海》释为:“根据眼前感受而发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就着临时发生的兴致( 进行创作、表演等)。”它的意思也就是兴之所至、即时表 达。 对于“音乐的即兴”,《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言:“The creation of a musical work, or the final form of a work, as it is being performed.” (乐曲的创作或乐曲的最终形式,就是它的表演形式。)《 哈佛音乐辞典》则说:“The art of performing music spontaneously, without the aid of manuscript, sketches or memory.”(在没有手稿、草稿或记忆的帮 助下,自发的音乐表演艺术。)《现在和历史中的音乐辞典 》定义其为:“即发性的音乐演奏或无准备的音乐演奏。” 这些定义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在音乐的即兴中,演奏即为 创作,二者具有共时性。 在特定的文化场域(如音乐演奏)中,“即兴”伴随 着相应的文化记忆和内容编码,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二)音乐即兴的普遍性 作为世界主流音乐文化的西方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将作曲家和演奏者拆解分工的音乐生产系统。许 多音乐演奏者丧失即兴能力,即兴演奏在音乐文化中退居边 缘地位,被更多人视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创作行为。 有一批学者揭开了即兴音乐的神秘面纱。蒂罗(Frank Tirro)指出:即兴对于训练有素的爵士音乐家来说,只是 日常事务。伯纳德(Pamela Burnard)亦提出:即兴创作 “在西方艺术音乐(特别是巴洛克艺术)、爵士乐、民间音 乐以及世界各种音乐中非常典型”。马丁(Peter J. Martin)言:“所有风格的非洲裔美国人音乐都有即兴因 素,即兴能力并不只是拥有特殊才能者的天赋。”即兴的神 秘性之所以虚假,因为即兴实践具有一套可掌握的方法。斯 莫(Christopher Small)表明:即兴音乐是在一定的规则 框架中发生的。 深入中国传统音乐随处可见即兴的影子,尤其是在传 统民间音乐中。黄翔鹏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流动的活力正在 于“不可凝固的即兴性”,传统音乐就是在“即兴性、流动 、变化中得以青春不朽的”。中国传统音乐最具活力的灵魂 便是这“即兴性”。汉族民间音乐的“一曲多变”就生长在 即兴这片土地上,且多为“框架式即兴”。这与爵士乐即兴 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两类音乐的组织形式、思维方式虽有很 大差别,但都具有约定俗成的框架传统。江南丝竹、民间吹 打、传统戏曲无不以框架式即兴的形式存在、传续与发展, 而民间音乐对传统琴乐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即兴”促进了音乐的传播,既包含深厚的文化传统 、又容纳自由的个性表达,以相应的材料、技术、群体、环 境作为支撑,成了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媒介。音乐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