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作者: (法)让-雅克·卢梭|译者:陈阳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5.20
折扣购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ISBN: 9787210088127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童年时给别人当过学徒。由于生活过于困苦,卢梭在16岁那年离开家,开始四处流浪和漂泊的生活。后来,卢梭搬到法国巴黎定居,并在那里开始他的写作生涯。卢梭是近代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思想家。他崇尚以顺应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为此,他创作了著名教育理论小说《爱弥儿》。书中,他深化了爱和友谊的情感表现,让父母的教育思想摆脱陈旧的教育理论观的束缚;他使儿童睁开双眼,观察美丽多彩的大自然;他使自由成为一个儿童成长的目标;他对后来人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卢梭还著有《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内容简介

就这样,我在这世界上落得孤身一入,没有兄弟 ,没有近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除了我自己,什 么都没有。我原是人类之中最乐于交际、最随和亲切 的一员,却被所有入弃如敝屣。出于仇恨,他们处心 积虑地寻找着最为残酷的刑罚用以摧残我敏感的灵魂 :他们粗暴地斩断了我与他们之间的一切联系。不过 ,尽管人们这样对待我。但我依然热爱他们。我以为 他们总不至于躲避我的感情,除非他们不再是入。就 这样,他们对我而言,渐渐疏远、陌生,最后形同陌 路,而这也正是他们一直想要的结局。那么我呢?与 身边的人们和周围的事物脱离了一切关系的我,我自 己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待我去思索探寻的问题。 但不幸的是,在思考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先考量一下 我的处境。我必须先看清自己所处的局面,才能从人 们转而谈到我自己。 我处在这样的境地之中已有十五年之久,甚至从 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对我而言,这至今仍像是一 场梦境。我总在想,这只不过是消化不良症而已,自 己只是在经历一场噩梦,只要醒来,所有这些痛苦都 会消失,朋友们仍旧会陪伴在我身边。是啊,一定是 这样,或许在不经意间,我已经从清醒的状态纵身跃 入了梦境,或者不如说从生跃人了死的怀抱。不知为 何,我被拋出了事物的正常秩序,眼睁睁看着自己陷 入无法解释的混乱,在这一片混沌之中,我什么都感 觉不到:我越是思考自己现如今的处境,就越是无法 理解自己究竟身在何处。 唉,当初我怎么可能预见到今天的遭遇呢?时至 今日,我已身陷其中,又怎么可能再旁观者清地看透 这局面呢?凭我的所见所识,怎么能够料想到有朝一 日,我还是同一个我一一过去如此,现今也是如此一 一但他人却对我另眼相看了呢?毫无疑问,我被当作 怪物、社会的毒瘤和凶手,我成了整个人类之中令人 憎恶的败笔,连卑鄙下流之辈也可以对我肆意嘲弄, 往来行人对我的致意唯有唾弃,整整一代人甚至会乐 意将我活埋。我怎么能够料想到这一切呢?在这场离 奇的变革发生之时,我毫无防备,第一反应是感到天 旋地转。躁动不安、义愤填膺的情绪使我沉溺于一种 极度激动的狂乱之中,我花费了足足十年,才勉强从 这种狂乱中冷静下来。而在这段时间里。我又一错再 错.错上加错,做了一件又一件蠢事。我这样轻率冒 失,无异于授入以柄,为那些对我的命运指手画脚的 人提供了工具,他们运用起这样的工具可谓驾轻就熟 ,最终决定了我的命运,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反抗。拼尽全力却徒然无功 。我毫无心机,毫无技巧,毫不掩饰,毫不谨慎,坦 率真诚,胸无城府,缺乏耐心,急躁易怒,反抗只是 让我越陷越深,为他们制造出更多攻击我的把柄,而 他们也从不放过伤害我的机会。终于,我领悟到自己 所有的努力其实毫无用处,只不过是在自我折磨罢了 。于是,我做出了最后一个决定,那就是顺随自己的 命运,不再抗拒必然到来的定数。这样的顺从使我获 得了安宁,一种在艰难又无益的反抗挣扎中不可能有 的安宁,也正是这种安宁,让我所有的伤痛都得到了 补偿。我能够获得安宁还有另外一个缘由。迫害我的 人们被内心的仇恨所左右,但他们却疏忽了一点,那 就是应当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力度,不断翻新花样, 对我施以新的打击。如果他们足够机智,懂得给我留 下一丝希望的微光,他们或许至今仍然能将我困在极 度苦痛的境地之中。那样的话,他们可以用诱饵将我 引得团团转,给我期待,然后让我在落空的期待中不 断背负新的创伤。然而,他们已经提前使尽了所有的 招数:在剥夺了我所有一切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失去 了一切。他们对我的诽谤、欺侮、嘲讽和羞辱,固然 不会有所缓和,但也不会变本加厉:我们都是一样地 无能为力,他们无法使局面进一步恶化,而我也无力 从中脱身。他们迫切地要让我的苦痛达到顶峰,即使 穷尽人类的所有力量、佐以地狱的全部阴谋诡计,也 不过就这样了吧。肉体的创痛不但没有加剧我的苦楚 。反而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或许,在我声嘶力竭的同 时,肉体的疼痛也让我免于哀鸣戚戚,身体撕裂的痛 苦反而暂时抑制了心碎的伤痛。他们能做的都已做了 ,我现在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他们无法再让我的处 境变得更糟,因而也就无法再引起我的警觉了。他们 让我从焦虑和惊惧的痛苦中永远解脱出来,这无疑是 一种慰藉。现实的痛楚对我而言不足挂齿,我可以轻 松承受正在经历的苦难煎熬,但却无法忍受内心对未 来的恐惧。在我草木皆兵的想象中,种种未来的苦难 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不断被放大,不断地增长。 对我而言,等待痛苦来临比痛苦本身残忍干百倍,被 枪口对准胸膛对我而言远比枪击本身可怕得多。灾厄 一朝临头,事实便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只留下原本的 内容。于是我发现,真实的痛苦与我所臆想的相比简 直微不足道,这甚至让我在种种苦难中感到一丝轻松 和慰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不再受制于新的恐惧, 从焦灼的期待中解脱出来,唯一剩下的只是习惯,这 让我越来越能够忍受自己的处境,因为确实也没有什 么能让这种处境更糟了。而我的感受力也随着时间流 逝变得日渐迟钝,他们也没有办法让我的感官重新恢 复敏锐的知觉。这就是迫害我的人们在不遗余力的憎 恨中,给我留下的唯一好处。他们对我的一切影响都 已消失,我从此可以尽情嘲笑他们了。 我的心灵获得完全的平静也不过刚刚两个月而已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便不再有任何忧惧,但我仍然 心怀希望。这一线希望吋而给我带来慰藉,时而又让 我沮丧,没完没了地折磨着我。最终,一场悲伤的意 外遮蔽了我心中最后一线希望的微光,让我看清自己 的命运早已铸成定局,此生再也不会出现转机。从那 时起,我开始逆来顺受,再无他想,于是也再次获得 了安宁。 P1-5 卢梭临终遗作,一个孤独隐居者的自我对话。 书中收集了十篇漫步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卢梭自己也说过——“我做的事情与蒙田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 书中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与情怀。同时,本书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 明智之举莫过于在我力所能及之处,做我乐于去做的事,无论群居还是独处。 ——让-雅克·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