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望族(下)/千年海曙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过转而一想,“孔子犹为乘田委吏,况吾二亲尚存, 敢择禄耶!”这是他为自己寻找到的合理理由。 晚任仓副使 正统十四年(1449)底,杨自惩“随例,积功劳” ,终谋得泉州府仓副使一职,从此“人仕版”。对此 ,杨自惩自然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年岁不饶人,只 得将就。景泰元年(1450)过年以后,杨自惩兄弟南归 。《赴官泉州途中偶兴》“兄弟谈笑出都城”,由此 可见,杨自惩兄弟俩心情十分好。前后十年,总算没 有白费劲。四月十一日到家,再次看望父母。同时, 也得集中时间辅导儿子杨守陈应举。秋八月,杨守陈 到杭州,参加八月初的浙江乡试。杨自惩自己则带了 三弟杨自忞与小儿子杨守5止赴泉州上任,作《武林 别守陈》诗,称“父向南闽子在杭”。 一直苦于应举的杨自惩入仕以后,工作积极性相 当高。过分地投入工作,拖跨了自己的身体。加上不 适应环境,从而患上了“疫疾”。景泰二年(1451)十 一月三日卒于任上,享年57岁。年底,杨自态、杨守 5止叔侄经过长途跋涉,扶柩归乡。夫人张氏大为悲 痛。确实,为了科举考试,杨自惩夫妇牺牲了大部分 的相聚时间,长期分居两地,各自过着孤独的生活。 回顾杨氏发迹过程,是与其祖父孙三代持之以恒 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杨范从教是起点,杨自惩兄弟 上北京是媒介,最终杨守陈修成正果。杨自惩虽然只 谋得小官,但带出了儿子杨守陈。如果不是杨自惩兄 弟上北京,杨守陈是不会顺利考上进士的。也许正因 为这种奠基作用,所以,杨守陈念念不忘替祖父争取 恩荣。这个过程花了一些时间,但最终达到了目的。 对一个身处浙东的士人来说,要想取得科举考试的成 功,中间要付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从杨自惩的奋斗 经历,我们注意到一个失败者的艰难与曲折。顺境者 的故事往往平凡,而失败者则有着较为曲折而丰富的 故事,这也许就是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叙述杨自惩科举 故事的原因所在。杨自惩的故事,让我注意到了当时 全国各地士人到北京求发展的历史。要想在国家政治 舞台上有所作为,必须到首都求发展。杨自惩是杨氏 家族第一个参加乡试的人,他之所以屡试不第,与他 参加乡试时间过晚(已37岁)、科举知识积累不足有 一定关系。不过,总算开了一个好头。那个不入流的 仓副使,由上而下来看,真不算什么官。但由下而上 来看,从杨氏家族小范围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好的 结果了,他开启了镜川杨氏做官之路。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