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民族
原售价: 4800.00
折扣价: 3120.00
折扣购买: 沈辑刑案汇览三编(全10册)
ISBN: 9787536375284
"一、原作者 沈家本(1840—1913),清末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资政院副总裁,中国近代法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法学之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历代刑法考》《寄簃文存》《秋谳须知》《刑案删存》《沈寄簃先生遗书》等。《刑案汇览三编》为沈家本一生最大规模之法律学术作品,在其生前已经基本编竣,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未刊行,文献学术价值极高。 二、编者 李贵连,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沈家本传》《沈家本评传》《近代中国的法制与法学》《沈家本年谱长编》《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等。 沈厚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沈家本先生曾孙,中国政法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现为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参与主持出版《沈家本全集》《沈家本未刻书集纂》等大型文献资料汇编,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孙家红,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古籍整理成果有《孟森政法著译辑刊》《孟森政论文集刊》《明清讼师秘本八种汇刊》《樊山政书》等,逾千万字。"
"《刑案汇览三编》原序 沈家本 《刑案汇览》前编六十卷,续编十六卷,纂订者会稽祝松庵,刊行者歙县鲍季涵也。前编所集,有说帖、成案、通行、邸抄,以及《所见集》《平反节要》诸书,而以说帖为最多,约居四之二,成案居四之一。续编所集,惟说帖、成案、通行、邸抄,而无他书,成案居四之三,说帖仅十之一。其中有道光十三、十四等年交馆之案,当时核覆未具说帖者五十九件。此两编纂订之不同也。 从前刑部遇有疑似难决之案,各该司意主议驳,先详具说帖呈堂。如堂上官以司议为是,由司再拟稿尾覆外省之语,曰稿尾,分别奏咨施行。若堂上官于司议犹有所疑,批交律例馆详核,馆员亦详具说帖呈堂。堂定后,仍交本司办稿,亦有本司照覆之稿,堂上官有所疑而交馆者。其或准或驳,多经再三商榷而后定,慎之至也。道光中,渐有馆员随时核覆,不具说帖之事,去繁就简,说帖遂少。光绪庚辰以后,凡各司疑难之案,一概交馆详核。于是各司员惮于烦也,遂不复具说帖,馆员亦不另具说帖,径代各司拟定稿尾,交司施行。自是馆事日繁,而各司多不讲求,因有人才牢落之叹。虽经堂上官谆谆告诫,而积习相沿,未之能改,故说帖亦寥寥罕觏。所可采者,惟成案矣。 余官西曹三十年,癸未秋在奉天司主稿。凡议驳之案,必先具说帖,或拟定稿尾,再请交馆。奉天辖东三省,该省官吏多不知刑名事,每年应驳之稿,有多至百余件者。余固不敢惮烦,而同司僚友,亦互相讲求,颇获切磋之益。夫刑名关系重要,其事之蕃变,每千头万绪,其理之细密,如茧丝牛毛。使身膺斯责,而不寻绎前人之成说,参考旧日之案情,但凭一己之心思,一时之见解,心矜则愎,气躁则浮,必至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往往一案之误,一例之差,而贻害无穷,岂不殆哉? 《汇览》一书,固所以寻绎前人之成说以为要归,参考旧日之案情以为依据者也。晰疑辨似,回惑袪而游移定,故法家多取决焉。顾或者曰:今日法理之学,日有新发明,穷变通久,气运将至。此编虽详备,陈迹耳,故纸耳。余谓:理固有日新之机,然新理者,学士之论说也。若人之情伪,五洲攸殊,有非学士之所能尽发其覆者,故就前人之成说而推阐之,就旧日之案情而比附之,大可与新学说互相发明,正不必为新学说家左袒也。鲍之《续编》,说帖讫于道光十七年冬季,成案讫于道光十四年,通行讫于道光十八年秋季,邸抄讫于道光十八年九月。自是以后,无人续纂以接其绪。鄂省刻有一编,所采仅咸丰、同治两朝,亦未完备,与鲍书不能相接。余尝得抄本《驳案集成》一书,起道光十八年,讫三十年,凡三十二卷,系律例馆原本,不知为何人所编,实可以接鲍书之绪。又得抄本道光十八年以后之馆稿八册,可以补《集成》之未备。光绪戊子秋,余承乏律例馆,复得裒集咸丰、同治、光绪年事,如是者五年。癸巳秋,擢守天津,不复与馆事,尔后见闻遂寡,间采通行数件,他未及也。丁酉夏,调守保定,省中诸幕僚见此书,咸怂恿付梓,因复手自校订,除繁去复,排比成书,凡一百二十四卷,颜之曰《三编》,志与鲍书相接也。官事冗迫,暇晷难得,灯灺饭罢,搦管吮毫,辄自笑曰:何不惮烦也! 光绪己亥秋日 此编抄撮于京邸,编订于天津、保定两郡署。见者谓,宜公诸世。余方筹剞劂之资,旋值庚子之变,事遂中辍,忽忽又八九年矣。今日修订法律之命,屡奉明诏,律例之删除变通者,已陆续施行。新定刑法草案,虽尚待考核,而事机相迫,施行恐亦不远。此编半属旧事,真所谓陈迹故纸也。芟薙之功,待诸来日,姑记其缘起于此。 丁未仲冬" "1. 《沈辑刑案汇览三编》卷帙浩繁,堪为古代司法实践的集大成之作,为我们深入了解传统法律文化的运作机制,研究传统法律体系向现代法律体系的转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 2.本书收录了晚清司法实务中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案例,其曲折的案情、多个层级的断案过程,不仅体现清代司法的运作机制及其法理逻辑,而且从不同侧面反映转型期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等,可为史学研究与历史写作提供丰富的证据与素材。 3. 这个体例清晰、编排科学的简体整理本,不仅有利于国内研究者翻阅查考,而且方便国际学界的传播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