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通识中国儒家
ISBN: 9787224129748
张甲子,1984年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参与**社科项目、***人文社科项目四项,主持河南省社科青年项目一项,合著有《汉赋与汉代制度》《图说儒家文化》《国学导论》,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儒”字小考 一般认为,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儒家为什么叫“儒” 呢?“儒”的名称起于何时?“儒”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在孔子之前有“儒”吗?如果有,这些儒者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原来是做什么的?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 “儒”字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中的“需”字 就是*原始的“儒”字。这个字的形状是以水冲洗、沐浴 之形。那时的人尚不能制造很大的澡盆来洗澡,只能用水 罐灌水来冲洗,有点儿像**的淋浴,“需”字象人在淋 浴时,水自头顶上冲洗而下的样子。 沐浴本来是人之常事,“需”是怎么演变为“儒”, 又和儒家联系起来的呢? 古代在祭祖事神时,都必须沐浴斋戒。《孟子·离娄 下》中说:“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要在斋戒沐浴 后,才可以侍奉天帝。《礼记·儒行》中强调了“儒有澡 身而浴德”,“澡身”就是沐浴,“浴德”就是斋戒,澡 身的同时要浴德,否则不足以致其诚敬。《礼记·祭义》 中则记载了“宫室既修,墙屋既设,万物既备,夫妇斋戒 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的过程,当宗庙中的宫室已经 装修好,墙屋已经粉刷,各种物品都已齐备,此时便可以 进行斋戒、沐浴,穿上礼服,捧着祭品向神明进献。祭祀 时,心中不可以有其他杂念,举手投足间都要毕恭毕敬。 当“需”字从人,就成了“儒”字。胡适认为,“儒 ”字从“需”而训“柔”。因为古“需”字与古“冥”字 相通,《广雅·释诂》释“冥,弱也”,“需”字本身就 有柔软的意思。后来,“需”字加竖心旁变为“懦”,加 虫字旁变成“蠕”,加子字旁变成“孺”,懦弱、蠕动的 虫子、小孩子等,也都有柔软的意思。“需”还有等待而 不急于进的意思。见《周易·杂卦》:“需,不进也。” 《尔雅·释诂》:“需,待也。”“需”“儒”相通,“ 儒”也有了柔软、等待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解字·人部》中是这样解释的:“儒, 柔也,术土之称。从人,需声。”郑玄注《礼记·儒行》 :“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 也,柔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术士们穿着长袍大袖 的衣服,衣服上系着厚厚的带子,又戴着高高的冠。他们 专门打理祭祖、事神、丧事等事宜,经常去做司仪。他们 看上去弱不禁风,性格温和柔顺,做事优柔不进,文弱迂 缓。 殷商时期,是否真的有这种“儒”呢?有的。 殷高宗武丁时,有个人本来名字叫“父辛”,但大家 都叫他“子需”。这是因为,他在朝堂上宾祭典礼,祭祀 人鬼,地位显赫,*人尊敬,大家都称呼他的职务名称, 而原来的名字却逐渐被人淡忘了。(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 的儒》)可见,不仅甲骨文中有“儒”字,殷商王朝也有儒 者。 殷商被西周所灭,儒者作为殷遗民的一部分,陆续移 居到宋国、卫国、鲁国之地,这些地方保留下了很多殷礼 旧俗,到春秋时,还有“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