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书语系:广州生长录

岭南新书语系:广州生长录
作者: 李若瑄|责编:陈焱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08
折扣购买: 岭南新书语系:广州生长录
ISBN: 978754912614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广州是一个久不被外人了解的城市。 尽管拥有长达2200多年的建城史——倘若按照明代黄 佐《广东通志》的说法,这个时间还得再往前推648年,但 很多广东以外的人对它的认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让世人认识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 ”的无畏精神;90年代伴随着粤菜在全国范围的流行,“ 生猛海鲜”一度成为高档食材的代名词,也给人留下了“广 东人什么都吃”的刻板印象。而今发达的互联网让个体成为 信息和内容的制造者与输出者,然而各种并非出自恶意的“ 梗”和段子却将广州的形象构建得愈发标签化,比如“广州 大蟑螂”“广东红包”“万物皆可热气”,还有近来很火的 “广州房东划龙舟”。 这些印象虽然显得片面刻板,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 广州气质的一部分,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碎片化现 象背后隐藏的是关于广州自然、地理、历史与人文的密码, 然而误解也恰恰在这里。 广州欹枕珠水云山,面朝南海碧波,虽物产丰富,兼 有舟楫之利,但因地处五岭之南,不仅有山脉阻隔,与中原 地区之间还横亘着一片跨越8个纬度、10个经度的东南丘陵 。尽管历代王朝统治者们皆深谙这里是贸易重地、财赋之薮 、交通海外的重要节点,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对于平民百 姓而言,那已经是远在八荒的瘴疠之地,一旦前往,此生大 概就再难回到故土。 因而,对于广州,历来官方与民间是两套认知体系— —甚至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广州远离王畿,政治意义并不很 重要,即便产生骚乱也不容易波及中央。或许是因为这个原 因,广州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央政策的“试验田”——唐代在 这里设置了第一个市舶使,宋代在此首设市舶司,并颁布了 相关条令《元丰广州市舶条》,清代对外贸易制度十三行行 商制度亦诞生于广州。甚至中国历史上三次“一口通商”都 将广州作为那唯一开放的口岸(明朝嘉靖1523—1566年、 清朝顺治至康熙1655—1684年、清朝乾隆至道光1757— 1842年)。此外,广州还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建制市,也是 现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广州一直就有商业的基因,自先秦时期起传承了几千 年,与中原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兼有海洋文 化、商业文化和农耕文化因子的文化体系。但无论“番禺, 其一都会也”,还是“海外诸国,日以通商”,抑或“金山 珠海,天子南库”,在大众层面都鲜为人知。这一方面是因 为交通阻隔导致信息闭塞,另一方面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商 业处于末等,商人亦毕竟是少数,商业信息不容易被关注。 反倒是时不时听说罪民贬官被发至岭南,固有印象便由此形 成,并一代代流传下来。 可以说,数千年以来,广州及岭南文化的表达在中原 大众视野里是缺失的。改革开放让大众的目光终于投向这里 ,他们看到了拔地而起的工厂、如火如荼的对外贸易以及飞 速发展的经济,却没有注意到这里原本就有厚达几千年的人 文商业积累——而这才是广州之所以成为今日之广州的根本 原因。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 都曾被先后冠以“文化沙漠”的称号,某种意义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