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德宏·梁河

文化德宏·梁河
作者: 编者:中共梁河县委宣传部|责编:苏映华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3.72
折扣购买: 文化德宏·梁河
ISBN: 978722220623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葫芦丝的起源, 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从 梁河流传的民间故事分析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甚至上古时期,其起源流 传至今主要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传说在上古时期 ,有一年勐养江发大水, 傣族情侣桑亮和少玉在自 制的竹筏中漂流,因竹筏 承载不了两人的重量,少 玉便跳入滚滚洪水中,把 生的希望留给了桑亮…… 桑亮思念少玉,每天在挂 满葫芦的窝棚中以泪洗面 。一天,当桑亮又在江边 沉思凝望时,从风吹过的 葫芦孔里听到了一种“仿 佛哭诉的呜咽声”,正在 悲思中的桑亮灵光一闪, 他分别采摘和砍下造型最 好的葫芦与竹子,做成一 支葫芦丝,然后每日对着 江水吹奏。天长日久,竟 演绎成了一首如诉如泣的 经典歌曲——葫芦丝古调 ,后被葫芦丝学者、专家 称为傣族的爱情诗歌。 版本二:相传古时德 昂族寨子里有一个叫昆撒 乐的小伙子和一个叫欧比 木的姑娘,他们从小青梅 竹马,情投意合。昆撒乐 是个文艺青年,他会用树 叶吹奏美好的音乐。由于 树叶容易干枯,难以保存 ,他就用薄薄的铜片代替 叶子放到竹筒上吹,再套 上葫芦,就制成了声音动 人的“毕格宝”(德昂语, 意为葫芦丝)。昆撒乐常 常吹起“毕格宝”与欧比木 相会,但欧比木的父母嫌 昆撒乐家贫,不愿将欧比 木许配给他,还悄悄地在 深山里盖了一座吊脚楼, 将欧比木藏到吊脚楼里, 不让他们见面。昆撒乐是 个有骨气的青年,为了心 爱的姑娘,他决心外出挣 钱。欧比木一个人住在深 山里,十分思念恋人,天 长日久,憔悴不堪,眼睛 也花了。一天,欧比木见 地上有一对脚印,以为是 昆撒乐来过,就放下梯子 等心上人前来约会。哪知 吊脚楼附近的脚印是老虎 留下的,它闻到人的气味 一直在附近转悠,现在见 吊脚楼上竟有梯子放下, 于是便顺着梯子爬上楼把 欧比木吃了。两年后,怀 揣银子的昆撒乐回到家, 发现心上人已经被老虎吃 了。悲愤不已的昆撒乐钻 进深山将老虎杀死,然后 孤独地吹起他的“毕格宝” ,倾诉刻骨铭心的思恋。 昆撒乐吹奏的曲子称为“ 流泪调”,至今在梁河二 古城一带仍有人演奏。 国家二级作曲家、民 族音乐理论家,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原团长杨锦和先生认为, 不管是桑亮的“葫芦丝古 调”还是昆撒乐的“流泪调 ”,都是动人的传说,寄 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 往和对葫芦丝音乐灵魂的 探究。真正的葫芦丝起源 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课题,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但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 等共同演奏的民族乐器, 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和社会现状。 事实上,葫芦丝这种 乐器可能已经在梁河县诞 生两三千年了,正是这种 厚重的历史渊源,才使得 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梁 河不断发扬光大。只是由 于过去交通道路不畅、人 员往来不够频繁、信息闭 塞等,才使得这种民族乐 器如巷子里的美酒一样只 能流传一隅而不被世人所 熟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 现代化交流方式的不断更 新,这种轻巧而旋律优美 的民族乐器便如蛰伏已久 的大鹏,一飞便冲天而起 ,短短几十年时间便从乡 间一隅的民族乐器成长为 世界知名乐器。2006年 ,梁河县被云南省政府命 名为“葫芦丝之乡”;2011 年,又被命名为“中国民 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产品认证,成为国内获此 殊荣的少数民族乐器产品 。可见,葫芦丝在梁河县 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而 龚全国、哏德全等葫芦丝 知名演奏家和制作家的横 空出世,也为“葫芦丝之 乡梁河”的申报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