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术语力
作者简介
杨眉,心理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4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1985年开始从事心理教育。2006年至今应邀在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担任客座教授。2014年至今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设三门心理教育课程。出版著作12部。 杨眉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重要性并努力付诸实践的人之一。近些年来,为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发掘人的成长潜能、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她做了大量宝贵的探索。
内容简介
人分析事物的视角决定其心情和发展 ——术语十四:归因方式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 为什么同样的高考失误,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依然斗志昂扬? 为什么同样的生活艰难,有的人心灰意冷,有的人却奋发图强? 为什么同样的工作困境,有的人不堪一击,有的人却屡败屡战? 为什么同样是失恋,一个痛不欲生,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个人却在一段时间的痛苦后,涅槃重生? 为什么都拥有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一个孩子成了家庭问题的承继者,另外一个却成了家庭问题的终结者? ……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术语加以解释甚至解决:归因理论和控制点。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有关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发生原因的一种理论,指人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归结和说明解释的过程。归因的目的在于实现对环境的预测和控制。不同的归因风格导致不同的心情、身体、生活质量和成就。归因是社会认知的内容之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试图解释各种行为和事件的原因,大到英国为什么要脱欧,小到老师这次的出题思路为什么会这么诡异,为什么做了一辈子饭的我今天居然会把饭烧煳了?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归因,而不同的归因又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和行为。 很多事情因为与自己关系不大,只是脑中一掠而过的意识流,所以我们并不会真的费神去找原因。但是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事,不论大小,我们都会去找原因以预测并尽可能降低不利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当然,一个问题与自己的关系密切与否取决于每个 人的特点。比如做外交工作的,英国脱欧就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家庭主妇就会思考自己为什么烧煳了饭。 在归因问题上做出贡献的心理学家有好几位,因此归因理论很丰富。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罗特,他最先提出思想,而后海德提出了集大成的归因理论,但应用最多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说。这里只介绍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外控制点说、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以及基本归因错误这几个重要概念。 所谓控制点理论(Locus of Control)是有关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看法的研究。有的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凡事由自己决定,成功是因为自己努力,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心理学把这类人归为“内控型”。也有一些人认为凡事由别人决定,成功是因为运气好,失败则是因为运气差,这类人属于“外控型”。 当人们对一种行为或一个事件做归因时,通常遵循三大线索:一是外部归因,即把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二是内部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在的因素,如性格、努力程度以及情绪等;三是综合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工作没做好,怪领导出难题,这是外部归因(情境归因);工作没做好,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内部归因(个人归因);工作没做好,既分析此次任务的客观条件,又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综合归因。 总做内归因的人被称作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这类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相信事在人为,把成功归于个人努力,把失败归于个人疏忽,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做外归因的人被称作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他们把成功归于运气,把失败归于命定,他们相信人受环境、有势力的他人以及命运和机遇的摆布。而成熟的人在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常常会做综合归因。 不同的内外归因风格会对人的成就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人把成功归结为内在原因,即努力与否、勤奋与否、上进与否、顽强与否和方法正确与否时,在日常工作中,他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事,而成功之于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当一个人总把个人的成功归结为外在原因,即运气是否好、家庭是否有资源、是否认识大人物、工作是否困难等时,他在日常工作中就很难做到努力与勤奋。他的成就也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苦难或者事件本身影响了我们,而是我们看待苦难和总结失败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究竟能够走多远。 当一个人把领导的批评看作对他的关心和负责时,他会对领导心存感激,并更加努力。但如果他将领导的批评看作领导在给他穿小鞋,他就会对领导心生不满甚至抱有敌意,行为上则会消极怠工。 当我们对甲在人际关系上的成功做归因时,如果我们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为他为人真诚、随和,善于合作,那么我们便可以放心地与他交往,并向他学习。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甲的成功只是由于他善于虚与委蛇,我们就会对他敬而远之,以后在不得不与他交往时,也会保持警惕和距离。 当父母把孩子的好成绩归因于孩子的勤奋与学习方法正确时,他们会放心地期待孩子下一次的好成绩。当孩子某一次考砸时,他们会鼓励孩子把错误当作学习经验,把失败当作勇于尝试的证明,同时叮嘱孩子及时分析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不仅可以激励孩子积极解决当下具体的学习问题,也能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发挥重要作用。 而当父母把孩子的好成绩看作孩子耍小聪明和自己运气好时,他们就会忐忑不安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大考。当孩子考试失误时,他们在责怪孩子的同时,也会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没能拥有一个别人家那种会考试的孩子。 当我们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我们会加倍努力工作,会表现出更顽强的坚持,也会获得更多机会。 自我效能感与控制点的概念密不可分。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具备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促使他们取得成功,而这样的人通常也都能获得成功。因此,近几十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研究表明,如果从归因风格的角度看,当一个人把成功归结为内在或可控的原因,如努力或能力时,其自我效能感就能增强;但如果把成功归结为运气等不可控因素,其自我效能感就无法增强。而在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后,具有内控点的人会比具有外控点的人体验到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也更有可能增加其完成未来任务时的信心。反之亦然。 内归因或外归因的习惯还会影响人对机会的把握。当我们总把失败归结于运气不好时,就会丧失斗志和自信。当我们把成功归结于运气好时,在面临下一次机会时,就有可能不经意间与成功失之交臂。而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于我们个人的努力不够时,我们就会屡败屡战。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在对成败做归因的时候,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别人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做外归因), 别人的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做内归因)。但是当人们对自己的成败做归因时,就会有一种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行为或习惯等内在原因,如努力、顽强、方法正确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任务太难,或有人妨碍了自己等。 例如,有的学生考了好成绩时,会把他的高分归结于他的学习动机、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但是当他考砸时,就会归咎于老师出偏题、怪题,或是老师判卷太严厉等。 心理学家通常这样解释人们的自我服务偏差现象:一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多,对他人的了解少,并且人难以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二是因为当人们观察他人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对方身上,但是当自己做事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环境上。 其实,自我服务偏差如果适度也有它的好处。我在咨询中发现,很多时候,人的自我服务偏差的归因是造化赋予人热爱生命、保护自尊的本能反应之一。别人的成功或自己的失败,都会对人的自尊产生影响。尤其是自己的失败,会对自尊造成威胁。出于自我保护,人会做出自我服务偏差的归因,以保护自尊和自信,这是正常的。只要不让其过度发展,以至于影响到自己后续的行为,它不仅不会 妨碍人的成长,反而有助于人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与自我服务偏差相对应的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当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会低估环境的影响(外在归因),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内在归因)。例如 2020 年 11 月美国大选期间,人们在观看拜登和特朗普辩论的直播时,很多人把拜登的口误仅当作其年事已高甚至是老糊涂的表现(个人归因),却忽略了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的说话风格给拜登造成的困扰(环境因素)。 造成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很多,文化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偏见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们解释上的偏差。例如各国存在的这样一些偏见:有的文化坚信贫穷是因为懒惰,被骚扰是不自重的结果,以及 HIV 感染者生活都不检点等。 了解人所具有的自我服务偏差和基本归因错误是为了使我们能对自己的认知局限性有所警觉,知道情境在人们的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学会尽可能客观地加工社会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社会认知中的错误和偏见,避免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妄加评论和妄下结论,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尊重生命,更加谦卑。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客观性和理解力时,我们也会收获更多的共情和包容。当然,尽可能理解别人与关键时刻的自我保护是不矛盾的,这点也需谨记。 归因风格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归因风格导向不同的情绪体验与心理感受。例如,你把失恋归结为两个人不合适(内在归因),或是对方三心二意(外在归因);再如,你把创意失败归结为自己准备得不够(内在归因),或是别人有意刁难(外在归因)等,两种归因风格对人的心情的影响肯定大不一样。 常做内归因的人当前的生活可能会显得有些辛苦,但却会免去日后的许多烦恼。常做外归因的人当前会生活得比较随意、轻松,日后却有可能为个人的发展甚至生存而烦恼。 在临床上,不同的归因风格可以作为我们推断并预测一个人心理卫生水平和其预后的重要线索。 归因风格还会影响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把别人的微笑归因为友好,他就会回报以友好;但若他把别人的微笑归因为有所求,就会有所提防。如果一个人把与别人的冲突归因为自己缺乏交往技巧,就会反省自己;但如果他把与别人的冲突归因为别人的攻击,就会怨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概念或术语系统,如果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术语就是力量,是我们看待世界、应对生活的有力武器。而系统梳理这些术语,就像把它们放进了一个集装箱,只等我们需要时取用。而杨眉也把许多经典的心理学概念放进了这样一个集装箱内,只等我们亲自去搬运、消化、应用。 杨眉是国内最早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付诸实践的人之一,尤其关注年轻的学生群体和普通大众健康人格的养成,她一直坚持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科普的一线,专注西方经典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并鼓励人们把心理学资源“为我所用”。本书中的21个心理学术语和300多个心理学概念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需要”“情绪”“潜能”“自信”“共情”等特质是维持我们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但未被多数人所识别和重视,杨眉将其提炼,并结合国人的实际心理生活,从各个角度展开论述,在大众不易察觉的细微处为其提供反思和心理自助。曾有一位学生在读过杨眉的著作后,深受影响,做出了摆脱原生家庭和“再决定”,投递联合国粮食署的职位,最终被顺利录取,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开阔;也有学生被杨眉的心理学课堂所影响,坦言这“使得我的生活变得平静而快乐”。 书中内容关切当下年轻人关注的心理议题,如亲密关系中的“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原生家庭的影响、愤怒如何管理等,观照青年一代的心理生活;同时,作者已步入70+的年岁,其写作带有独属于女性与老年的视角与人文关怀,不论是经验世界中的智慧传递,还是在性别维度上的软性输出与影响,本书都十分具有社会价值,尤其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总之,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智慧,实现更加“节能地成长”,在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成为优秀的通俗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