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研究(段晴教授纪念专号)

丝绸之路研究(段晴教授纪念专号)
作者: 编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2.70
折扣购买: 丝绸之路研究(段晴教授纪念专号)
ISBN: 9787108077301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为研究框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特色研究领域,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整合中国人民大学优质智库研究资源而打造的独立的非营利实体研究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为名的教育科研机构。国学院秉持“接续文脉、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弘扬国学、立足当今、走向未来”的办学思路,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髓、培养国学人才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为神圣职责。

内容简介

于阗:丝路文明研究的一把钥匙(《海棠先著北枝 花——我所知道的段晴老师和她的冷门绝学》) 昆仑山的冰川融雪,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冲出玉龙 喀什和喀拉喀什两道奔腾不息的河流,孕育了丝路南道 上最为广阔的和田绿洲,西域三十六国在丝路南道上最 大的王国“于阗”,玉韫山辉,就在这里诞生。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于阗古代文明的建设者 ,是塔里木盆地中操印欧语系印伊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 阗语的族群。他们在这里建立的于阗佛教文化——思想 、绘画、歌舞……与和田玉一起,经由玉门关而输入中 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因子。于阗矗立在东来西往、 南下北上的十字路口,对于阗历史文化的解读,堪称丝 路文明研究的一把钥匙。 物换星移,千年过去,如人类曾经使用而被遗忘的 众多语言一样,于阗语退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的百年 历程,西方学者通过探险家获得的出土文书,破译了婆 罗米字母书写的于阗语,揭开了于阗历史曾经的光辉。 而在于阗语破译之初,中国学者始终缺席,不能不说是 丝路研究的缺憾。 21世纪初元,中国国家图书馆终于入藏了一批来自 和田绿洲的以于阗语为代表的非汉语出土文书。它的存 在,从语文学的角度,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丝路文 明的多样性等特质提供了鲜活的注脚,因此继前此敦煌 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 书》组成的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后,这一批 文书堪列“五大”。而地不爱宝,此前此后,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等也征集到了新 的多语种文书。 然而,谁来释读中国宝藏里这批新出现的非汉语文 书? 历史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于阗语传人 段晴教授。 段晴老师是北大外国语学院梵巴专业的教师,梵文 、巴利文是她早年跟随季羡林先生、蒋忠新先生攻读印 度学硕士学位的主业。然而,富有远见的季羡林先生很 早就将段老师送赴德国,在汉堡大学师从历史语言学大 师恩默雷克(R。E。Emmerick)教授主修伊朗学,钻研 于阗文。学成归国的段老师一方面在梵巴专业的领域里 讲授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中古伊朗语等语言及相 关文献课程,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中印佛教文化的文献译 介与研究中冲锋陷阵;另一方面,她也在西域非汉语文 书的“冷门绝学”领域中,根据零星的出土文献默默耕 耘,操练其屠龙之技,直到成批的于阗语文书出现在她 的眼前。 千年等一回! 新世纪的门槛上,段晴教授郑重接受了文书的释读 任务,为中国学者在丝路历史语言的释读中争得了一席 之地。不仅如此,丝绸之路上的其他语种如犍陀罗语、 据史德语等等,也都在她的整理和研究范围之中。“山 川异所,草木同春!”丝路古代语言的研究因此突飞猛 进,为国际学界所瞩目。 然而,3月26日,段老师走了。 那一天早晨起来,看到这个消息,我感到世界一片 沉寂,仿佛与段老师行走在前往中亚的考察途中,穿过 一片现代人生活着的绿意盎然的村庄,忽然站到了阒无 人烟的断垣残壁前。我知道,段老师清脆悦耳的声音从 此不再传来。 只是,对于段老师的回忆,此后却像春日的飞絮一 般,每天都在心头萦绕。回忆与她相识的场景,总是恍 惚在不同的学术研讨会场合,看到段老师从听众席上站 起来,向主席台上的演讲者语如闪电般地发问;而我个 人历年来接收段老师发过来的种种批评和教诲,似乎也 能听到她噼里啪啦打字传过来的键盘声音。 段晴教授是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独一无二的古语言支撑者,她毕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印度学、佛教学、丝绸之路文献和梵文贝叶经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享誉国际学界。我们以此专号纪念段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