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世界历史/经典天天读系列

每天读点世界历史/经典天天读系列
作者: 云牧心
出版社: 海潮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8.20
折扣购买: 每天读点世界历史/经典天天读系列
ISBN: 978780213830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记录最早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王,约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统一两 河流域与颁行法典的历史活动而著称。对内推行缓和阶级矛盾、加强王权 和发展经济措施,抑制债务奴隶制,使其在长期对外用兵中有相对稳定的 后方,促成国家繁荣,巴比伦城变为西亚最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 据社会经济形势与阶级等级关系的状况,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隶主 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 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 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法典大概完成于巴比 伦尼亚统一之后。序言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正文包括282条法 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 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 社会、婚姻关系。法典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 个基本阶级,此外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 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 权;后者原意可能是“礼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 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的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法典对 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 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 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 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 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 尺)。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 直书写的。法典中部分铭文(法典第66至100条)在古代就被磨损。据考证 ,埃兰王于公元前1150年前后入侵巴比伦尼亚,将该法典石碑作为战利品 运回苏撒。大概,他为了在石碑上刻记自己的功绩而使人磨损部分原文。 但因某种原因(或许因他不久即逝世)而未能重刻。残缺的铭文部分是依 据苏撒出土的法典复本断片复原,部分是依据在亚述古都尼尼微和两河流 域其他城市遗址发现的泥板抄本予以补白。法典石碑石质坚硬,书法精工 ,属于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献。石碑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博物馆。 法典的基本特点:首先,它明显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保护奴隶 制的私有制;其次,法典还保存某些习惯法残余,例如“以牙还牙,以眼 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第196、200条)和神判习惯(第2、132条)等; 再次,从现代意义上说,汉谟拉比法典并未区分公法、私法(民法)和刑 法,诸法合一,法律条例既从民法角度也从刑法角度来确定。 古巴比伦尼亚时代(从伊新?拉尔沙时代至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灭亡), 两河流域进入法典编纂的鼎盛时期。这是因这一时期奴隶制经济和商品货 币关系的迅速发展,土地和奴隶的私有制以及租佃雇佣关系和高利贷活动 空前增长所致。阿摩利人统治下的各城邦在继承苏美尔立法基础上制定了 许多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私有制的法典。例如,伊新第五代国王李必特?伊 丝达法典和埃什努那国王俾拉拉马法典,而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 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集以往法典编纂之大成,制定了著名 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序言申明,“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 ,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 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汉谟拉比法典》一方面是使阿摩利人的习惯法成文化,另一方面吸 收了两河流域固有的苏美尔、阿卡德立法与伊新?拉尔沙时代城邦立法的成 果。它的制定标志古西亚法律制度的进步、国家的成熟。 拒绝越狱: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 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 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 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 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 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 哲学家苏格拉底。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 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 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 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 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 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 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 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 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 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 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