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着长大(我的第一本户外亲子游戏书)

探索着长大(我的第一本户外亲子游戏书)
作者: 罗静
出版社: 旅游教育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4.70
折扣购买: 探索着长大(我的第一本户外亲子游戏书)
ISBN: 9787563731954

作者简介

罗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积木宝贝国际早教首席教育官,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主讲人,《北京晨报》等多家报纸期刊专栏作者,全国多家卫视少儿频道特邀嘉宾,拥有两个孩子的幸福妈妈,女儿开心和儿子可乐。

内容简介

别为不知道动植物的名称而感到难为情 很多父母纠结于自己的自然知识有限,所以当孩 子问起动植物的名字而自己无法回答时,就会觉得尴 尬,再或者随便给出一个答案去搪塞孩子。其实都没 必要。一来,本书为你准备了大量常见的植物、动物 介绍;二来,如果实在不认识,可以先拍下来,引导 孩子回去查阅资料,为孩子提供工具上的帮助。 即使是一棵你怎么也叫不出名字的树,你仍然可 以陪伴孩子用另外一种角度去感受它,比如去闻一闻 ,摸一摸,静静地坐在树下观察它的枝条和叶子,以 及看树叶的缝隙中,太阳的光线是如何闪烁变化的。 光是这些体验,就足胜过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和一堆的 枯燥解释了。 穿一身旧衣服,慢下来,静下来 旧衣服的好处是,能放开玩。想一想,你有多久 没有亲近过脚下的土地了?不是说脚踩过就算,而是 要皮肤贴近它们。 记得一位老人跟我说过:住在楼房里,总觉得不 踏实。脚不着地的感觉,整个人和心都没着没落。 没错,人原本和动植物一样,是从这脚下的土地 里生长并繁衍出的。土地孕育我们,同时给我们力量 。 带着孩子,找一些有草地或者树叶的地方躺下, 也可以靠在一棵树上。静下来,放轻松。想象自己和 脚下的土地是融为一体的。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与 自然变得和谐统一时,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 加和睦。因为与大自然拥抱的过程,自然把我们接纳 为自身的一部分,如同生命初期父母无条件接纳我们 、滋养我们一样。这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能量的补偿。 蒙上眼睛,调动孩子们的感官 去大自然,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也并不会有太多 收益。我的建议是:蒙上眼睛。 这个办法可以把我们从自我关注中转移出来,释 放我们的意识去更多地关注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平 日里过于依赖视觉了,一旦不能去看了,我们就必须 使用那些平时没有用到的感觉去听、去触摸、去闻。 譬如,你可以叫孩子闭上眼睛,用脸颊去蹭蹭树 皮,或者听一听大地的心跳。这样的体验,可能会成 为孩子一生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闭上眼睛后,其他的感官就会被唤醒,这样一种 新奇的体验,也会帮助我们变得更平和。 给孩子“保护性撞墙”的机会 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必须孩子独自面对。父母没办 法阻隔困难和挫折本身。而且,困难和挫折带来的情 感体验和克服挫败感的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成长而言 特别宝贵。因此,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只需 要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在他身边就好。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保护性撞墙”。 所谓保护性撞墙,是给孩子探索的机会,让孩子 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同时允许孩子承担自己选择的结 果,但在孩子磕磕碰碰的整个探索过程中,父母要扮 演好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父母要保护孩 子的身体不受伤害,因为小孩的触觉反应会比大人慢 半拍,极容易在探索中受伤。另一方面,父母要保护 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用心陪伴 孩子,共同面对外界的一切新鲜和挑战。 执行保护性撞墙的时候,父母切记不要以高明自 居。比如,少说“不”。在阻拦孩子做危险动作的时 候,说再多的“不”都没有意义。因为对孩子而言, “不”和“好”是一个意思。孩子先看到的是你的表 情,而非你的声音。 举个例子:孩子看见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触 碰,此时大人如果告诉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 !”或者简单地阻拦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 会再去摸。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知道仙人 掌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伤害,只需要用严肃的表情 告诉孩子:“疼,扎手!”这样的表情和语句,就能 起到对孩子的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让孩子 去摸一下。结果当然是孩子给扎哭了。特别要提醒一 下:此时孩子已经体验到了应得的“惩罚”,大人切 不可幸灾乐祸,而是要及时给予安慰。 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过程,也得到了父母所 给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时候,孩子仍然能 够能量饱满,充满勇气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经历了 探索所受的疼痛后,孩子会懂得权衡和判断:这个东 西的确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 这就是父母保护性撞墙的全部意义所在。 3岁以前,保护性撞墙会更多被使用。因为孩子 单一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必须要亲身尝试才能获得 对外界的认知,讲道理没用,他们更不会“因为所以 ”的推理。 到3岁以后,孩子思维开始能够逆转、从一维到 多维,就能体会到多种解决方法、多样选择的存在。 此时,父母则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或者面对一项探 索的挑战时,启发性地问孩子怎么办,或者和孩子一 起讨论,多听听不同的观点。最后,再执行保护性撞 墙,将最后的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自己选择 的后果,父母则守护在孩子身边。 P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