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
作者简介
刘先平(1938—2022),安徽人,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历任《安徽文学》编辑、《传奇·传记》杂志主编、安徽省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等。他在大自然中凿空探险四十多年,足迹遍布我国生态关键区,并致力于大自然文学的创作与思考。著有《云海探奇》《大熊猫传奇》等长篇小说及《山野寻趣》《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美丽的西沙群岛》《一个人的绿龟岛》等几十部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其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
内容简介
发现钻石红珊瑚? 世界上只有一种呼吸,吐纳之间具有惊天动地的神奇。这就是大海的呼吸,它以潮起潮落宣示着生命律动的波澜壮阔。 大海的灵魂是月亮。月亮虽远在38.4万千米外的高空,却赋予了大海血脉的张弛、生物的荣衰。难道月亮是从大海出走,却又时时眷顾故乡的游子?难道这也是引力波的作用? 我和李老师在西沙群岛读海。 椰树的羽叶在微风中絮语,永兴岛和七连屿之间的红海门海况很好。午后的一场小雨将蔚蓝的天空洗得透明、晶莹。靛青的大海闪着红晕。只有在南海极目天空和大海,你才能领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春来江水绿如蓝”所说的那种色彩相融与变幻的美妙。 细浪悠闲地漫步。远处时而蹿起巨大的水花,如大漠孤烟——是鲸,是鱼? 读得我思绪如大海一样翻涌…… 不知为什么,山海关那副千古传颂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 李老师在退潮后的礁盘上拾着贝壳,以另一种方式读海,探视大海深处的五彩缤纷。 昨天,她在一个小水凼中,看到一条灰黑的虾虎鱼正驮着一只彩色的枪虾寻找猎物。那位穿着花里胡哨的“彩衣骑士”在虾虎鱼的导猎下张牙舞爪,显得神气活现。看久了,才发现枪虾竟然是个近视眼,需要借助虾虎鱼敏锐的眼力才能捕猎成功。李老师故作扰动,可还未看清仓皇的枪虾是怎么动作的,虾虎鱼就以闪电般的速度驮着“骑士”,钻进了一个已掘出的洞里……它们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令她赞叹不已。 “你看,那边是什么?就在露出来的珊瑚礁上面!”李老师惊乍乍地喊出声,还未等我答话——其实我什么也没看到,在野外,她一向眼尖,常常比我先发现新奇——她已经一溜儿小跑过去了。 “哎,正涨潮哩。当心!”我说。 潮水已摧起水波向这边涌来。她不是不知道。别看落潮后露出的礁盘看似平坦,但坑坑洼洼,小水凼密布;更有软礁盘,就像沼泽地,一脚下去,就是个大窟洞。是什么宝贝使她如此着急?慌得我连忙追去。 李老师涉水声很大,溅起的水花乱飞。潮水来得真快,我心里更急,只得拼命追去。 只见李老师从礁石上抓了个物件,转身飞快地抄近路向岸边跑。 我们的裤子、鞋子都湿了。我直埋怨她:“你没看到涨潮吗?” “没看到我会那样急着跑?现在你还能再看到那块礁石?” 真的,它已被潮水淹得只露出个尖尖。 “什么宝贝?”我问。 她把右手一摊,一块深红色的珊瑚躺在手心。说是块状,却长不长、圆不圆的,然而那艳红的色彩却很热烈。 “是红珊瑚?”她问。 我心里一激灵,但并不敢肯定。在西沙群岛的几十天里,很多渔民都说过红珊瑚的神奇、宝贵。其实,人类早已认识到珊瑚的价值,不仅将它列为四大有机宝石之首,还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而红珊瑚更是珊瑚中的极品。可我们至今还未在大海中见过,渔民们也没见到。这更引起了我们的无限向往。 我把那块深红的珊瑚审视了一番,发现它像海绵,身上有很多小孔洞,一摇,却很坚硬,没有海绵的弹性。 “不太可能是红珊瑚!听说它生长在深海,怎么可能会在这里出现?”我说。 “不会是潮水打上来的吧?”李老师还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中。 “你是想疯了吧!红珊瑚已经是极端濒危的物种,它生长缓慢,素有‘千年珊瑚万年红’之说,价格比黄金还高。我看过一个资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红珊瑚于1980年采自台湾省东北部宜兰龟山岛附近海底。这株桃红色的‘珊瑚王’,高125厘米,重75千克,分有多枝,现被台北市一家珊瑚公司收藏。有人出价500万美元,藏家还没卖哩!专家估计,它的年龄应该在2万年左右,也就是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生长,才长到这个份儿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寿星。有人将红珊瑚称为‘海底钻石’。如果这里发现了风浪打上来的红珊瑚,谁还会劈波斩浪去打鱼?每天来赶海的人不把礁盘都踩塌了?还等你这位草根探险家来捡?”我说了这么多,可一点儿也没减去她半分兴致。 “那你说它是不是珊瑚?”李老师问。 “看样子是。”我说。 “你能说它没有艳艳的红色,南海的热烈?”李老师说。 我语塞。 转而一想,我的确只在西沙的珊瑚岛看过生长在海底的珊瑚。我不是专家,其实并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所以管它是不是红珊瑚哩,几十年的大自然探险经历告诉我,发现就是快乐!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神奇和奥秘,怀着崇敬和朝圣的心情走万里路,一定会有发现!否则为什么我们经历过那么多艰难险阻,到了七十多岁,还像老顽童一般跑到西沙群岛来探险?科学家不是说人类对大海的认识只有1%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一定不是红珊瑚哩?怎么知道它就一定不是新物种呢?李老师冒险捡来的红色珊瑚让她这么快乐,这还不值得?于是,我说:“真的,说不定它就是红珊瑚!咱们赶紧回去换掉湿衣服,晚上还有好事等着我们呢!” ★《美丽的西沙群岛》姊妹篇 ★70多岁老人的海洋探险,真实记录科学家们保护、恢复珊瑚礁和海洋生态平衡的追梦之旅 ★四色印刷,内含50余张海底世界实拍图,梦幻珊瑚、神奇鱼类一应俱全 ★有趣味的海洋知识科普,有温度、有情怀的探险科考纪实 ★天然的生态文明教育读本 ★澎湃的激情,跌宕起伏的情节,科学的探索,真诚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