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路(一个北京知青扎根草原的真实经历)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北京我的少年 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里,父亲是满族,祖上在 旗,清朝的时候也是吃俸禄的。随着清朝的灭亡,家道败 落,到了我父亲这一辈,家里已是一贫如洗了。我父母都 是普通工人,家中共有兄弟姐妹四个,我排行老三。人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这四个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 长起来的兄弟姐妹,都具有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品格。 就是这种品格激励我在后来的生活道路中,克服各种困难 ,一次次经受住人生中的诸多考验,取得成功。 记忆中童年的生活已经非常模糊了,只记得小时候我 们家住在月坛公园附近。我1958年9月在北京市阜成门外一 小(当时称阜成门小学)上的小学,学校离家比较远。1960 年,为离家近,我转学到了我们院儿路西新建的月坛一小 。那时候我弟弟已经5岁了,可他就是不愿意上幼儿园,只 愿意跟在我后面当“小跟班”。母亲跟班主任商量后,允 许我带着弟弟去上学,我上课的时候他就坐在我身边。弟 弟很乖,也很听话,从来不给我添麻烦。9岁的我不仅带着 弟弟上课,下课还负责回家做饭。那几年国家闹自然灾害 ,粮食不够吃,我经常带着弟弟拿小筐捡菜叶子、葱胡子 。记得有一次实在没捡到,我就爬墙翻到学校院里撸柳树 叶和榆树钱儿,结果被老师抓住,罚站了很久。 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在班级里算中等,不知道什么原 因一直没能加入少先队。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因为那几 年为了帮助妈妈干些我们小孩儿能干的家务活儿,所以在 学校里就没有机会帮助老师和同学,也很少参加学校课外 活动,加上自己又是一个很不会“来事儿”的学生,一直 到小学毕业前夕我才加入少先队。 1964年9月1日,我就近上了月坛中学,被分配到一年 三班,班里有54名同学,全是女生(我们那一届是男女分开 编班的)。我的个子在班级里算中等,坐在教室第四排,因 为经常吃不饱,所以非常瘦。 上中学以后,我性格变了许多,从小学的沉默寡言到 中学的开朗活泼;从小学的放学就回家到中学的积极参加 学校的集体活动;从小学的不管“闲事”到中学的乐于助 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跟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我 上中学以后,除了爸爸每天起早贪黑地去上班外,妈妈也 在街道缝纫厂上班,弟弟也上学了,生活条件好了许多, 我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成了班级的活跃 分子。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这群刚刚升入初中 的小丫头聚在一个没有异性的集体中,“疯”是在所难免 的。初一时班主任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老师,根本管 不了我们这群疯丫头,时常被我们这帮调皮的丫头们气哭 。她好像是南方人,讲话口音很重,对学生的名字总是叫 不清楚,我的名字她叫不好,同学们总是把连福兰听成“ 棉花团儿”,于是“棉花团儿”就成了我的绰号。这个绰 号一盲伴随我到插队离开北京。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