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黎元洪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黎元洪
作者: 胡锋,朱映红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80
折扣购买: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黎元洪
ISBN: 9787512603936

作者简介

胡锋,男,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湖南省林业局,业余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12年应邀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著作《黎元洪传》,引起了众多读者关注;曾在《光明日报》、《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历史方面的论文数篇。

内容简介

黎元洪与黄兴 黎元洪比黄兴大 10岁,均是辛亥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武昌首义前,凡属著名的革命战役,多数有黄兴参加,在同盟会内黄兴是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领袖,享有崇高威望,其社会影响力远超清军协统黎元洪。然而到了民国初年,两人齐享“民初四巨头”、“革命四大首领”等美誉。在黎黄的交往过程中,两人经历了从斗争到合作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战乱中相遇,在领导权上斗争,在建设期合作。因黄兴过早病逝,双方的人际交往虽不足五年,但却影响深远。 1.武昌首义中的黎黄之争 武汉三镇光复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清军大举南下,企图将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由此汉口战事吃紧,大局岌岌可危。此时汉口汉阳保卫战——阳夏战役全面展开,民军清军拉开了长达月余的殊死搏斗。起义之初,革命军总司令一职由黎元洪兼任。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前线指挥乏力,前有总指挥何锡藩受伤辞职,后有总指挥张景良通敌正法,前方战场正当群龙无首。 10月 28日,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来到湖北,加入到反清的革命斗争中。由于黄兴作战经验丰富且具有崇高的革命威望,他的到来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使民军士气大振,武汉军民把他比作“天将下凡”,莫不翘首仰望黄兴来收复汉口。 正因为此,黎元洪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黄兴的到来。但在明确前线战役指挥人选的同时,军政府内部重新分配权力的斗争也摆在了分别以黄兴和黎元洪为代表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和首义武昌党人的面前,双方引发的纷争即所谓的黎黄之争由是产生。早在从上海赶赴武汉途中,黄兴就曾在轮船上对同行的田桐等人说,黎元洪本不是革命党人,我到湖北后,必须取而代之,且称两湖大都督。黎元洪希望尽快扭转战局,在黄兴到达当日就委任他为汉口民军总司令,指挥前线作战。到达后的第五天,革命党人集议,田桐等人提议公推黄兴为两湖大都督,位列黎元洪之上。 对此,革命党内部意见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宋教仁、田桐为代表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主张以黄取代黎;另一派是以孙武、刘公为代表的首义武昌党人,主张黄兴属黎都督名下。这两派意见是中央革命派和地方革命派斗争的结果,也是两派革命合作领导权摩擦下的纷争。宋教仁以大局为重出面表示,此事不过征求大家同意,我们原无成见,既有利害冲突,即作罢论。最后,大家议定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所有湖北革命军及各省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领导权之争的风波虽告平息,但却给黎元洪等人以警醒,感到黄兴对自己的地位是个威胁,若其收复汉口取得成功,他们卷土重来争夺领导权则易顺理成章。但又如何在刚刚“迎黄”后马上大拐弯来个“驱黄”?这是摆在黎元洪等人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在这种悲喜交加的情况下, 11月 2日,黎元洪、孙发绪等人策划了一场“登台拜将”的“驱黄”阴谋:“正在这种沉闷的空气中,孙发绪起而言曰:‘此事不难,驱黄出省可也’。黎等讶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驱?纵驱之,其如黄不去何?’孙发绪道:‘可用阳尊阴逐之策,请都督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故事,于明日就都督府前坪高搭将台,预备战时总司令印信一方、令箭一枝、总司令大旗一面,届时集合全军将士,由都督亲捧印、箭、旗三物,拜授于黄为战时总司令,请其率师北伐,并于汉阳设置战时总司令部,迨登台拜礼毕,即送黄渡江就职。这么一来,黄兴即被逐出省垣了。尔后战事若利,则黄率师北上,自然离鄂日远。战事不利,则军法所在,纵不便持法相绳,黄亦无面见江东了。 ’黎等闻谋称善,于是星夜如谋筹备。”(《新生月刊》,第 5卷第 2期) 次日,黎元洪高筑拜将台,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使黄兴名属黎元洪之下。拜将仪式上,黄兴慷慨激昂地演说,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今日既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为战时总司令,为国尽瘁,亦属义不容辞,望大众努力前途为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以民军的失利而告终,汉阳失守,黄兴辞职返沪。分析汉阳战败失守的原因,参谋长李书城指出:“这是因为我在战略战术上都犯上极大错误所致;我对这两次战役的失败是应该负重大责任的。因为我的作战计划错误,使黄先生受‘常败将军’之讥,使革命形势收到挫折”。(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 1961年版,第 150页)黄兴自己认为,其所以致败的原因,第一系官长不用命;第二军队无教育;第三缺乏机关枪。有此三缺点,故每战失利。当事人的分析应该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由此可见黎元洪等人的“登台拜将”阴谋,或如有人指出的“黎黄之争”,是导致阳夏战役战败的主要原因的看法,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但客观上造成“登台拜将”阴谋的得逞,黎元洪依然大权在握,也是不争的事实。 2.民国建设中的黎、黄互动 民国成立,黎元洪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经费不足,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黄兴致电黎元洪指出,缔造共和,公为首功;兴以菲材,谬蒙褒许,实所感愧;此后在野,仍当尽力民国,以副雅怀。黎元洪提出“军民分治”,黄兴深表赞同:“尊意拟将军务民权,划界分权,诚为至论。民政为平时行政最要部分,泰西各国近甚注意,所以保持安宁,增进幸福,国家生存端赖乎此。军务性质乃属特别,混而为一,实成两败,强则把持,弱则废弛,军无节制之实,民有凋敝之忧。……务当早日分厘,期与各国一致。庶几军民安帖,分道进行。我公爱国铭心,救时有道,屡披来电,辄想仁风陈贾谊之策,痛哭时闻读贽之文。指掌如数,凡兹硕画,实牅私衷,敢乞主持,无任拜祷。”(黄兴:《覆副总统赞同军民分权》,《黄留守书牍》上卷,新中国图书局 1912年印行,第 4页) 在政治团体的建设上,黎元洪和黄兴合作紧密,参与组建了一系列革命组织或军事团体。 1911年底,黎元洪与黄兴、蒋翊武、蔡济民等人发起成立“共和急进会”,其政纲为施行民生政策,筹划平均地权,整理中国财政,普及军国民教育,振兴实业,充实国民经济,谋求扩充国际贸易,扩张陆海军备,实行殖民政策。 1912年 2月 25日,黎元洪应邀加入了黄兴、徐绍桢等人发起的“南京陆军将校联合会”,任名誉会长。 1912年 5月 27日,黎元洪与黄兴、唐绍仪、伍廷芳等人发起的“政见商榷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为挽救政党林立、党同伐异之弊,以融合各党之感情、研究政治问题为目的。 1912年 12月,陆海军人在北京成立“武学社”,黎元洪、黄兴等八人被举为名誉社长。该党派以联络感情、增进智识、提倡国民主义、促进全国征兵、振奋国民精神、洗国军积习为宗旨。由于黎元洪和黄兴在军政各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些团体成立后曾经吸引了大量的会员加入,并在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既唤醒了民众意识,又改良了社会政治,促进了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1916年 6月,在黎元洪上任大总统后的半个月内,黄兴连续两次致电黎元洪请求召集国会,恢复《临时约法》,废除袁世凯制定的伪约法。黄兴第一电指出:“顷阅北京通电,忽袁氏遗令依约法二十九条,由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殊深骇怪。我民国根本法乃元年参议院所定临时约法暨二年国会所定大总统选举法,国会誓生死以守之者,各省举议所争即在此。乃更始之时,不声明恢复元年约法及遵照二年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由副总统继任,而蒙混提出袁氏预备称帝时伪造之约法二十九条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是仍以伪法乱国法,适与护国军暨民意相背,足征逆党势力尚弥漫北京。黎大总统未能回复自由,假名以行,祸机潜伏,大局更危。应请黎大总统以明令规复旧约法,除去袁氏一切伪造之法律与民国抵触者,从速召集旧国会,组织内阁,严惩祸首,昭大信于天下以定民志而奠邦基。”(《黄兴请明令恢复旧约法废止袁氏伪法召集国会组织内阁严惩祸首电》,《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一,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 727—729页)黎元洪复电采纳了黄兴的提议并给予褒奖。黄兴紧接着第二电强调,凡百端建设,当以此两事为最急切务,望排除莠言,迅速解决,以合法的命令废除袁世凯伪造约法,这样民国真正的旧约法当然存在。表达了保卫正规法统的急迫心理和坚强决心。“二次革命”时,秦毓鎏与黄兴等人起兵讨伐袁世凯,秦被捕入狱,以“附和内乱”罪判刑 9年。1916年 7月 13日,黄兴为解救秦毓鎏致电黎元洪指出,秦君毓鎏道德之交,癸丑岁在无锡被逮,羁禁三载,苦不可言,请电饬冯督从速省释,以全士类。是年 10月,秦被提前释放,黎元洪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鉴于黄兴对国家大事有精辟的分析和见解,湖南同乡、江苏督军府章驾时、萧光濆等 110余人联名致电黎元洪说,黄善化丰功厚德,全国景仰,望公以礼聘至,共谋国是。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即邀请孙中山、黄兴等人进京筹议大政方针,拟聘请为总统府高等顾问。黄兴委派李书成前往听取意见。李书成在致黎元洪的信中说,国人依法请黎公继任总统,海内外同深庆幸,公德望固久洽人心,此后建设必更有以慰国民期望。克强先生嘱咐书成为代表赴京以应公命,谨当趋诣代承伟教。请辞总统府高等顾问后,黎元洪致电挽留,元洪“绠短汲深,材铨任重,扶危定乱,诸资匡导之功,重道尊贤,宜有优崇之典,蒹葭遥溯,辄念伊人葑菲,毋遗印须我友,敢申前请,幸勿固辞”。(《请孙中山黄兴勿固辞总统府高等顾问函稿》,《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十,第 459页) 黄兴逝世后,黎元洪写下挽联“成功却爱身萧散,大勇那知世险夷”,并特派上海督军王芝祥前去吊唁。孙中山、唐绍仪、柏文蔚、谭人凤、蔡元培等人致函感谢,“王芝祥上将恭代致祭黄克强灵几,隆礼厚谊,孝家哀感无既,谨代敬谢”。丁世峄向黎元洪报告黄兴生前负债事宜,黎元洪认同黄兴所欠款项,其情形颇与孙中山先生所用之款性质相类。中山先生款项一经提交国务会议,而国会即群起质问,报章也极力排斥,款项丝毫未得,反对之声洋洋盈耳,并建议此事不宜付诸动议,批复致电有关方面研究解决。这表现了黎元洪对黄兴革命事业的深切感念和下决心解决黄兴遗留问题的政治谋略。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统治的时代,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八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开启的革新开放之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