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家的心事(精)
作者简介
宋希於,1989年生于安徽淮南。文史研究者,图书编辑。学术兴趣集中于文学史、汉学史、翻译史、出版史,尤注意近世以来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所撰文章散见于《掌故》《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
内容简介
《多馀的话》馀话 ——“雪华”的故事 一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遇害于福建长汀,他在狱中曾写有《多馀的话》的消息旋由报章杂志披露出来。瞿临刑前对来访者述及此稿,说是“甚想有机会能使之出版,但不知可否得邀准许”(李克长《瞿秋白访问记》,原载《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二十六期,1935年7月8日出版),可惜如何出版已不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了。 是年8月起,上海的《社会新闻》杂志最先分三期(第十二卷第六、七、八期,1935年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出版)“特载”出《共魁瞿秋白的〈多馀的话〉》。文前按语说,因有不少内容“尚不宜完全披露”,故只摘录了《历史的误会》《“文人”》《“告别”》三节。过去有人说《社会新闻》是“中统主办”的什么“机关刊物”,仿佛特殊衙门里的秘密读物,但中统这时候还没成立呢。这个杂志实由新光书局公开出版,销量不低,确有CC派的背景,反共味道浓厚。茅盾曾回忆,当时伙伴们看了它摘登的《多馀的话》,就都不相信其真实性:“因为《社会新闻》是专门造谣诬蔑左翼人士的刊物,他造的谣言可以车载斗量。有一次我无意中提到这件事,鲁迅冷笑一声道:‘他们不在秋白身上造点谣,就当不成走狗了,实在卑鄙!’”(《一九三五年记事》,收入《茅盾全集》第三十六卷“回忆录二集”,黄山书社2014年3月版) 1937年春,《多馀的话》的全文突然在简又文、陆丹林主办的《逸经》文史半月刊上分三期连载出来(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期,1937年3月5日、3月20日、4月5日出版),署“瞿秋白遗著 雪华录寄”。首次刊登时,还冠有“雪华”写于“廿六年元月十日”的长达三页的引言。除了介绍瞿秋白生平和临刑前情况,“雪华”还有不少感慨,说是读了《多馀的话》,“无论何人,特别是我们这辈‘身经沧桑’的小资产阶级型的所谓‘文人’,当不能不催下同情之泪”,还接着瞿秋白的话说:“这岂只是‘历史的误会’?实在要算是时代的悲剧。” 《逸经》此次全文刊发《多馀的话》影响极大。茅盾就说这回刊载才真正引起了左翼人士的注意,因为《逸经》既不是左翼刊物也不是国民党的刊物,“这就引来了一阵嘁喳声”(《一九三五年记事》)。由此引起文章被多次重刊,再启有关真伪的疑云,为“文革”初期“讨瞿”的轩然大波埋下伏笔,再到瞿秋白最终艰难平反……引起的论争之久、风波之大,不必我尽述了。 二 “雪华”能获取这么重要的文献,真是神通广大。他是什么人?这很值得注意。这个笔名在《逸经》上仅用于录寄《多馀的话》,《逸经》第二十五期上主办者陆丹林所写的卷首语《逸话》也只说:“我们承雪华先生设法把瞿氏在狱中最后所著的《多馀的话》寄来发表,并加引言……”当时未再多言。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2日,《申报》的“春秋”副刊发表陆丹林的回忆文章《故人》,才提到: 在寒风萧瑟、冷风凄其的马路上,突然有人骑了一匹白马驰骋着。因着这匹马的毛色是白的,不禁想起故友杨幸之在川鄂途中的白马地方覆车丧命的惨剧。 ………… 作者是近年声名鹊起的文史研究者,善于利用书信、日记、诗词、档案、报刊、地方史志等资料,以实证的手段探寻真相,勘破谜团,收录于本书的不少文章曾引发较大关注。 全书叙述生动,富有张力,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阅读本书,如同跟随作者身临历史现场,一定会对历史的复杂幽深有更多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