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冤录(宋五案传奇)
作者简介
李晓航,1971年出生,博士后,现工作于中科院某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经验与丰富的想象力,使他的科幻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其科幻小说《地球轨道维护》为《2001中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一书收录,并还著有《冲出黑暗》、《国园》、《黑暗之城》等多部中长篇科幻小说。
内容简介
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宋的都城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 最多、最繁华的城市。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四条水系在此交汇, 带来了便利的漕运,也使这里成为南北东西各路客商云集之地。其中汴河 更是漕运的枢纽,也是连通汴梁与全国各地的水路交通要道。 这天已是凉秋,汴梁城东水门外,汴河畔,一年之中四批漕运的最后 一批粮船正缓缓而来。这是一支二十余艘千石大船组成的大纲,随着船队 接近,彩虹桥下,元丰仓畔,桨声、人声、水声融成一片喧嚣。 汴河漕船,有时也称纲船。所谓“纲”乃编组结队之意,一纲或十余 艘,或数十艘,首尾相衔,迤逦而行,既可沿途互相照应,又方便官府管 理调度。事实上,有宋一代,官府组织的运输队伍,无论水路旱路,往往 以“纲”为名,如“花石纲”等。据《汴京遗迹志》等载,每年投入汴河 运输的船只大约为六千只,“一舟之运,岁常千石”,“团为十纲,入汴 行运”。大部分漕运纲船运载的都是粮食,以供汴梁驻扎的数十万禁军及 百万吏民食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六月,汴河水涨,太宗出乾元门亲临 河堤督促防汛,对劝阻他的大臣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之家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可见水路交通之于汴梁之 重,亦不难据此想见汴河两岸的繁华。有此水路便利,一般行人客商来往 汴梁,也多乘舟楫。因为在古代,船可以说是最舒适快捷的交通工具。陆 路乘马虽快,但昼夜奔驰过于劳累,只能晓行夜宿,错过宿头往往还不得 不借宿村镇或干脆露宿。乘马车必要时可以在车上睡觉,但多数情形下也 不能连夜行驶。船只则本身就可以住人,水势平稳的河道上更可“舟行而 不觉”。同时只要有风力、水力可借,一至数人便可操作昼夜行船,虽然 速度比不上奔马,夜以继日累计下来,往往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平均速度 可逐渐赶上陆路,故千里以上的长途,只要有水路可通,多会尽量借用。 因此,汴梁的水门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充满了来自各地的旅人,其 中固然有许多是来往贩运货物的客商,但也不乏江湖人乃至赶考的士子和 出入京师的官员。由于汴梁京师之地,高官实在太多,一般品级的小官出 入水门鲜有人会摆起排场,往往和普通行人一样,雇条小客船,顶多在码 头安排几乘小轿或马车接应。 汴河漕粮,多储于东水门外之虹桥元丰仓、近城顺成仓。东水门则有 广济、里河折中、富国、万盈、广盈、永丰、济远等共十仓,有些漕船须 人城卸载。能编人“纲”的船只载重量都不会太小,而汴河也须为此时常 疏浚。史载汴河“其浅深有度,置官以司之。每年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 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尽管如此,吃水深度并不是唯一 限制船只通行的因素,比如在彩虹桥下,由于船桅太高,许多大船在准备 过桥前就放倒了桅杆,改以竹篙划水或由岸边纤夫牵引,徐徐通行。如此 过桥自然稍嫌缓慢,因此桥外也设有码头,供等不及或不需过桥的船只靠 泊,这其中就有许多尾随纲船或单独启行的官民船只。 或许是觉得随着大队纲船能多些照应,长久以来,每逢漕船入京,总 尾随着数目不等的其他官民船只,不过这些船要小很多。毕竟除了漕运, 也没有多少商人需要一次运送以千石计的货物,其他普通客船就更小了。 这不,就在大纲船喧嚣拥挤着准备过桥的当口,一艘竹篷小快船自纲船队 列之后翩然摇出,灵活地滑过水面,停靠在彩虹桥外栈桥小码头边。 船未停稳,一乘青衣小轿与一辆篷车就靠了过来。远远地只看到一位 士子模样的年轻人下船,但并未上轿,而是上了一旁的篷车,看来轿是给 女眷准备的。忙碌的漕河码头及彩虹桥上叫卖的商贩们多未在意这小船, 只有栈桥边几个叫卖糖果的小贩瞥了两眼,见那士子及从人多着素服,猜 到这大约又是一位因父母丧回乡守制的青年官员及其家眷。 所谓“守制”,在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守孝”。古礼为在父母坟前结 庐而居,每日除焚香祷告外,大约耕田读书还是可以做的,此外却不可从 事追权逐利的营生,自然也就不能同时为官。因父母去世辞官回乡守制三 年之说大约在汉时就已通行了,《世说新语》等均载有魏晋至唐士人守制 读书等事。当然也常有人提出类似“忠孝不能两全”这样的理由,恋在官 位上,皇上更可以专门下诏书征辟——“夺其志”,也就是皇帝“强迫” 守制的官员复出。据说前朝皇帝的征辟诏书有下到再四的,被征者言辞恳 切,声泪俱下,实在却也并不真想拒绝,这多半也算官场生态之一了,只 不过有宋一代,儒家礼教大兴,兼之四海升平,北方的边患虽多,一时却 也不严重,况且那是武将的差使,多数文人士子还难得尝到“夺志诏书” 的滋味。至于出身汴梁的官员却又有所不同,这座容纳了一百五十万人口 的都市太过繁华,以致总有人宁可白身长居于此也不愿外出为官,想必那 青年士子能够因父母丧致仕回到这里,悲痛的心情而外,多少也会有点儿 流连甚至庆幸吧。 汴梁城方圆数十里,半天下财富,又兼宋初废唐旧制,不再限制市肆 规模,允许商人在几乎所有街道旁开业,百年来京城各街道均遍布商家。 那一行人乘轿驾车,迤逦行于闹市问,耳边不断的是叫卖声、吆喝声、杂 耍艺人的锣声及观众喝彩声。这致仕回乡的士子想也是位六七品的官员, 如此拥挤在市肆之中多少有些不成体统。然而汴梁京城,天子脚下,他这 个品级的官员还没有摆起官威的资格。况且见到这熟悉的街市风景,只怕 也是亲切多过烦躁了,说不定正可一慰新丧之哀。就这样行了半日,在一 处宏伟大宅前停下,回首望时,喧闹的街市早在里许之外,大宅门处略显 冷清,连敕造府邸牌匾上“岐国公陈”的字迹也仿佛蒙了些许灰尘,似乎 久已无人打理的样子。 “田园将芜,胡不归……”年轻士子仿佛叹了口气,躬身下车。此时 ,若有熟悉汴梁城内年青一代,特别是国子监的人看到,当可认出这便是 已故宰相、太师陈执中的独子,国子监博士,年余前才外放舒州太湖知县 的陈世儒。说起来陈执中也算一代名臣,为官还算严正,又兼善揣摩上意 ,生前倒也曾风光过。只是其人在言官看来“无学术又不谙朝中事,屡有 差错”,终至于仁宗至和二年(1055)罢相,一生称得上唯有谨慎,无所作 为。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