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智慧大全集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智慧大全集
作者: 史哲
出版社: 中国城市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07
折扣购买: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智慧大全集
ISBN: 97875074226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3.与贤人联姻,推进事业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人都强调婚姻应建立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 甚至有人 称婚姻为“政治联盟”。曾国藩与贤明的人士结成亲家,这样不仅为儿女 日后的生 活谋划周全,也有利于两大家族成员相互提携,确保仕途通畅,一荣俱荣 。 在曾国藩成大事的诸多方略中,通过联姻的方式以厚结死力、扩张固 势是很重要的 一条。本来,这在传统社会中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连皇帝家族也通过联 姻来达到巩固 统治的目的。 传统中国最讲究裙带关系,这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曾国藩虽然处于 从传统向近代 的转化时期,但他通过联姻来扩张、巩固自己的阵地,仍不失为有效的手 段。早年同曾 国藩换过帖子的至交好友,像刘蓉、罗泽南等人,后来都和他结为亲家。 刘蓉是曾国藩的老乡,是诸生出身,年少时,就曾同曾国藩、罗泽南 一起讲求程 朱理学。稍长,与曾国藩共读于湘乡书院。随后,又与曾国藩、郭嵩焘同 在长沙切磋学 术,关系极为密切,三人曾换帖订交。他同曾国藩的气质尤为相近,立志 要做建功立业 的人物。曾国藩承认,自己学业的进步,离不开好友刘蓉的启发帮助。 1852年,曾国藩为母在籍守制之时,清廷命他帮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 本省团练事 务,但他并不打算应命出山,又是在好友刘蓉和郭嵩焘的反复劝说之下才 毅然毁弃前 疏,出而视事。在此之前,刘蓉曾致书曾国藩说:“既已达而在上矣,则 当行道于天 下,以宏济艰难为心。”如果仅以“托文采以庇身”,则有华无实,舍本 求末,人生的 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个文人士子,应以“救于治乱”为己任,以“以身殉国”为最 终目的。在曾 国藩应命出山之际,刘、郭二人也应其请出而助一臂之力,但与曾约定: “服劳不辞, 唯不乐仕宦,不专任事,不求保举。”曾国藩对刘、郭二人的人生志趣非 常钦佩,至交 之情有时超过兄弟之情。三人这种相同的志趣、深厚的友情,自然是他们 成为儿女亲家 的牢固基础之一。 曾纪泽的原配夫人贺氏因难产死去整整一年之后,曾国藩亲自托彭玉 麟、唐训方 这两位湖南老乡为媒人,想把刘蓉的女儿继配给曾纪泽为妻。他在给曾国 潢的家书中, 蛮有把握肯定此事一定能够成功。过了一年多时间,即1859年11月,在曾 国潢的主持之 下,曾纪泽与刘蓉之女的婚事在家乡高高兴兴地举行。至此,刘蓉与曾国 藩在朋友的基 础上又加进了儿女亲家这一层关系。 《清史稿》评价刘蓉是“抱负非常”、“优于课略”,这是很准确的 。曾国藩刚 出山时,刘蓉写信给他说:一个身居高位的人不仅仅在于自身做到“其廉 可师”、“以 身殉国”,而应站在更高更远处考虑问题。也就是做到以程朱理学那套大 道理去身体力 行,发扬光大于世,扭转一代风气,创造出丰功伟业。 曾国藩对于刘蓉的忠告和治军、治国谋略之论,表示接受采纳,并在 后来的实践 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来曾国藩权势日涨,湘人以从军获取功名为捷径 ,刘蓉写信忠 告:此风不可长。并请曾国藩能从大局着眼,挽回此种风气。当清王朝中 兴无望时,刘 蓉又劝曾国藩急流勇退。曾国藩回信承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对 官场却很厌倦 了。这说明刘蓉确实“优于谋略”。 曾国藩的另一个至交兼亲家郭嵩焘是湖南湘阴县人(今属泪罗县)。 他18岁的时候 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结识了刘蓉。因刘蓉是曾国藩的同乡旧好,所以经 刘介绍郭与从 京城回到长沙的曾国藩相见,“欣然联欢为昆弟交,以学问相切磋”。 如前所述,曾、刘都是“笑谈都与圣贤邻”、立志要做建功立业的人 物,但郭的志 向与他们有所不同。他的兴趣是专注于词翰之美,也就是说一心要做一个 真正的学者。 刘蓉在一封信中说:曾国藩将来必定是一位建功立业的大人物,不是一般 读书人所能比 拟的。而郭嵩焘学问不错,有可能成为“文苑传人”,郭终生明显地体现 出文人固有的 气质。尽管他在中进士、点翰林之后,也曾担任过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 使、广东巡 抚、兵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英法公使和兵部侍郎等重要官职,但他的 仕途生涯充满 着险阻,最终遭革职罢官,忧郁老死于故乡。 作为郭嵩焘的好朋友,曾国藩对郭的特长也了解得清清楚楚,明确指 出:“筠公芬 芳悱侧,然著述之才,非繁剧之才也。”郭嵩焘喜议论,好批评,容易不 满于现实,是 近似于屈原、贾谊式的不得志而又不为当道所欢迎的人物,不是能够替封 建朝廷担当匡 扶社稷的“繁剧”之任的材料。曾国藩无愧为有“知人之明”,郭嵩焘后 来的遭遇的确 证实了这一点。 尽管郭嵩焘与曾国藩志趣不同、个性特征有异,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 至交好友的关 系。郭嵩焘曾两度赴京会试于礼部,吃住均在曾国藩处。发榜之后,郭却 名落孙山,不 无忧郁之情,曾国藩“力劝之,共酌酒数杯”。后来,郭嵩焘又赴京会试 ,仍吃住在曾 国藩那里达数月之久,这次他终于金榜高中,授翰林院庶吉士。 由此可见,郭嵩焘之所以最终跻身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梯,与好友曾国 藩对他在学业 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关照是分不开的。他从内心感激曾国藩,曾国藩也不 时流露出对郭 嵩焘才识的钦敬之情。正因为他们俩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亲如兄弟般的交情 ,所以曾国藩 的“夺情”出山,实是郭嵩焘、刘蓉两位好友苦劝的结果。当曾国藩在出 山之后,感到 经费紧绌而又无从筹集之际,郭嵩焘又提出立厘捐之议,规盐厘之法,解 决了湘军的第 一大困难。 此外,湘军水师的创建,也与郭嵩焘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建议和主张 ,对于曾国藩 能够造就出一支有别于八旗、绿营兵的新式地主阶级武装,具有十分重大 的影响。 由于有着上述这样坚实的友情基础,曾国藩的四女曾纪纯成为郭嵩焘 长子郭刚基之 妻,郭嵩焘与曾国藩结为儿女亲家的事也就无须媒人说和,全由家长做主 ,于1858年正 式定下这门亲事。 曾纪纯与郭刚基完婚日期,先是定于1865年,后因郭嵩焘被人参劾而 推迟至1866 年举行。然而,郭刚基虽人品好,学识广博,但天命有限,与曾纪纯结婚 不到三年就病 亡了。后来,曾国藩还为失去这个贤婿而感到悲伤,特地写了《郭依永墓 志铭》以做 纪念。 类似的例子还不少。如文武兼治有成的罗泽南,是曾国藩早年从学问 道的朋友。在 罗泽南驰骋疆场身亡之后,他的次子成了曾国藩的三女婿。再如李元度, 是曾国藩患难 相依的忘年交,几次舍命护从曾国藩,曾国藩本想促成他与九弟曾国荃联 姻,后来却成 为了曾纪泽兄弟的儿女亲家。 曾国藩与李鸿章两家也有姻缘。李鸿章和他的弟弟李鹤章同入曾国藩 幕府。曾与李 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加之李瀚章、李鸿章均正式拜曾国藩为师,属于曾 的得意门生。 所以李鹤章与曾纪泽后来成为儿女亲家,李的第四子娶曾纪泽的长女为妻 ,曾、李两家 “亲上加亲”,联为一家。由于有如此之多的贤亲家,使曾国藩如虎添翼 ,在成就大事 中多了几分力量。 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