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京韵传奇/中国书籍史传馆

老舍的京韵传奇/中国书籍史传馆
作者: 于昊燕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76
折扣购买: 老舍的京韵传奇/中国书籍史传馆
ISBN: 978750684304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小杨家胡同里的几棵树已经落尽了叶子,显示出 北方冬天的瑟缩, 光光的树枝无声地指向灰白的天空,像是先知的指示 ,空气中飘浮着若 有若无的煎饼果子里熟葱和芝麻混合的香气,心里的 馋虫如小孩子的胖 手指轻轻挠动。这些邻居们聊着天,谈论着年货备了 多少、腊八蒜泡了 没,几个小孩玩耍着唱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 了腊八就是年。腊 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 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 公鸡;二十八,把 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 一去拜年:您新 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 !” 这歌谣不知道唱了多少年,一百多年前,戴着毛 茸茸护耳裹着屁帘 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唱的吧。 不由得想起了老舍的一篇散文。 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 多在腊月的初旬就 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 的时候。可是,到了 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 过年与迎春的热 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 种特制的粥是祭祖 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 表现——这种粥是 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 、核桃仁、瓜子、 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 的。这不是粥,而 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 里,封起来,为过 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 了些辣味,色味双 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 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 货摊子——卖春联 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 这一季节才会出现 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 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 才出现的,像卖历 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 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 用各种干果(花 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 带皮,高级的没有 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擦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 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 们的第二件大事是 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 儿——风筝、空 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 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 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 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 炮声把灶王的纸像 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 少多少卖麦芽糖与 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 说法:用糖粘住灶 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 了。现在,还有卖 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 啊。在除夕以前, 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日扫房。 必须把肉、鸡、 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 个星期的——按老 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 不预备下几天的吃 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 讲究在除夕把一切 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 动刀,动刀剪是不 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 是爱和平的人,在 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 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 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 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 子,没有什么人睡 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 人;元旦,铺户都 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 休息。 过去、现在和未来,总有些东西如同坚硬岩石不 曾动摇。老舍用 文字把潜藏在个人心底的记忆呈现于众人眼前。老舍 把童年生活的地方 复活在他的小说里,这个早已破败的小院子与流转百 年的歌谣在文字的 魔力下恢复了俏丽隽永的活力,只是隔着多年的时光 与千山万水稍有朦 胧,像一幅略微褪色的画,永恒保存。 约翰·布莱德列说: “过去是一家银行,我们将最可贵的财产——记 忆——珍藏其中。 记忆赐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深度。 “真正珍惜过去的人,不会悲叹旧日美好时光的 逝去,因为藏于记 忆中的时光永不流逝。死亡本身无法止住一个记忆中 的声音,或擦去一 个记忆中的微笑。”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舍的文字总是打动读者内 心最柔软的部分, 他的文字是对这份平民烟火尘世生活的爱的集结。他 曾经在这里生活, 他无数次满怀柔情地回望这个小院和胡同里忙碌的人 群,他的生命与平 民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从无割舍。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