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第2版)
作者简介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等书。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胸中之竹》等,主要编著有《现代美学体系》《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等。
内容简介
天:生命创造之源 在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 ,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孔子也受 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 是自然界。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 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 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这 里的“天”就是自然界。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 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 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 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孔子以生命创造来解释天,这在他那个时代是一 种新的思想。孔子认为,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 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这就是“天道”。 所以后来的《易传》说:“生生之谓易。”《易传》 是发挥孔子的思想。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是一切生命之 源,因而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就是“天德”。所以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这也是发挥孔子 的思想。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包含有一种内 在的目的,就是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保护生命,完 善生命。天降生了人,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 是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天命”。从这里就产生了 人生的意义,使人生具有一种使命感。 孔子说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但是这种神 圣性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要 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他说君子应该“畏 天命”,这种敬畏也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 一起的。君子应该倾听天的言说,实践天的言说。所 以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 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对天的敬畏 和信仰。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是最高的存在,天 具有神圣性。人不能穷尽天的奥秘。但是这个天并不 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 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也就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天 以生为“道”,生而又生,创造又创造,生生不息; 天以生为“德”,以生命创造作为一切价值的源泉; 天又以生为“命”,或者说以生为“心”,也就是把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作为神圣的目的。人是万物之中 最有灵性的,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珍惜生命,爱护 生命。如果相反,“不知天命而不畏”,虐杀生命, 残害生命,那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孔子说:“获罪于 天,无所祷也。”就是说,得罪了天,祷告是没有用 的。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天的敬畏和信仰。这种对天 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在21世纪,在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建设生态 文明的今天,孔子“畏天命”的警告显示出新鲜的价 值。人类应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人类应该以敬畏之 心万分珍惜和爱护自然界这个大生命世界。这是人的 神圣使命,也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