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改革家:王安石

孤独的改革家:王安石
作者: 毕宝魁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孤独的改革家:王安石
ISBN: 9787577201276

作者简介

毕宝魁,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出版专著有:《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奸谋?奸行?奸祸》《东北古代文学概览》《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王维传》《李商隐传》《中国文学史话》《国学基础二十四讲》《孔子的礼乐思想以及文艺观》等35部;发表学术论文70篇。

内容简介

"一天,大相国寺的一面墙壁上,出现了一首匿名诗,诗云: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大相国寺是东京城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终日人头攒动,最为繁华。墙壁上有题诗,人们并不觉得新奇。那时候,在墙上题诗是一种时尚,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但这首诗招来了很多人,因为诗写得太隐晦,谁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越看不明白就越招人看,所以诗前经常围着许多人。这惹起了一位大名人的兴趣,他也到大相国寺来看这首怪诗。此人就是苏轼。苏轼当时三十多岁,早已是闻名遐迩的人物,围观的人中有认识他的,见这位大才子到来纷纷让开,让他走到墙壁下。苏轼中等身材,英姿勃发。他略微抬头,一边看墙上的诗,一边摸下颌那一绺不太多的小胡子,微颦一双浓眉思索着。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等着他拿出答案来。约莫过了半刻钟,苏轼那微颦的双眉慢慢舒展开来,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笑意。人们知道他看明白了,几个围在他身边的人迫不及待地问:“苏学士,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们真的始终没看明白吗?”苏轼反问。 “确实,在下已经琢磨两天了,始终不得其解。”一个人答道。 “ 既 然 如 此 , 我 就 解 释 给 你 们 看 。 你 们 看 是 不 是 有 道 理 。不过,这首诗是讽刺当局讽刺朝政的,我解释完之后要马上清除掉,不要再在这里摆着了。”苏轼说完,让人叫来这里的主管做了吩咐,接着就开始讲解诗的意思。 “ ‘ 终 岁 ’ 是 十 二 月 , 十 二 月 三 字 从 上 往 下 组 合 起 来 是 个‘青’字;‘荒芜’是田上长草,田字上边加个草头正是‘苗’字;‘湖浦焦’是没有水了,水去是个‘法’字;‘女戴笠’是个‘安’字;‘落柘条’是柘树落木是个‘石’字;‘阿侬’是吴 地 方言 ,‘吴言 ’颠 倒 一下 位置 是 个‘误’ 字 ;‘去家 京洛遥’离家到远方的京师是个‘国’字;‘惊心寇盗来攻剽’是扰民之意。合起来全诗的意思是‘青苗法安石误国扰民’,颠倒一下就是‘安石青苗法误国扰民’。”围观的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连声赞叹。此事当然传到王安石的耳朵里。对苏轼的解释,王安石也从心里佩服,暗暗赞道:“这苏轼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子,可惜不为我用,对新法始终抱有敌意。”这么个小插曲当然不会对王安石有什么影响,他继续以极大的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行贯彻新法。秋天,王安石的另一个学生陆佃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到王安石府上拜访。王安石问他新法在江南推行的具体情况,陆佃说:“新法没有什么不善之处,只是推行起来不如初意,有些地方确实有扰民的现象。” " "对理想有责任,对自己要真实! 探索者的决心,开拓者的卓识,破局者的宿命。 他是大学者、拗相公、改革家。 他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执拗与决意。他有“凌寒独自开”的孤傲与高洁。 抢救大宋的“拗相公”;功过难评的“硬宰相”。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动了谁的“蛋糕”?一场改革为何如此之难? 面对保守派的谩骂、攻击、侮辱,面对皇帝的犹疑猜测,他始终保持逆水行舟的拼劲和无私无畏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