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中庸全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作者: (战国)子思|编者:唐品|译者:李静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7.20
折扣购买: 中庸全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ISBN: 978754552385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称作“天性”,遵循天性 而行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叫作“ 教”。道是人们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 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是 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 隐秘的时候越容易表现出本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容 易显现真情。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总 会更加谨慎。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 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 “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 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 行不息,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了。 郑玄说:天命,即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生命。木 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广之,人仿效之 ,就是“教”。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 。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 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又说:慎独者,慎其闲居 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 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 甚于众人之中为之。又说: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 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孔颖达说: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 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 天命”。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日道。”人自 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 信,是天性自然,故“谓之性”。感仁行仁,感义行 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 孔颖达说:圣人修行仁、义、礼、智、信以为教 化。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 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 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又说:君子行道,先虑其微 。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 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 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又说:凡在众人之中,犹 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 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 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 也。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 其独居。谨慎守道也。 孔颖达说: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 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 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 谓之和”。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情欲虽发而能和 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日“天下之达道也”。又说 :孔颖达说: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 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朱子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 理亦赋焉,犹命令也。又说: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 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 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 ,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 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 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 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又说:道者,日 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 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 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 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朱子说: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 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 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 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 以至离道之远也。又说: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 意。又说: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 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 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 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 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 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 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 非有两事也。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