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110.60
折扣购买: 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
ISBN: 9787559434180
第一章 人生伊始 故乡与乡音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 。他是从历史悠久、名人 辈出的淮安古城走出来的 一位大学者,是享有世界 声誉的近现代中国文化名 人。 所以,欲知罗氏何许人 ,先须略述淮安城。① 罗振玉晚年自述身世, 曾说他生于淮安南门更楼 东寓居。②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历史记忆。淮安位于 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 滚滚东流的淮河交汇之处 ,自古就有淮水东南第一 州”(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 》)之称。据记载,雄峙于 淮水之侧的淮安城,周长 十一里,城高三十尺,东 西南北各有门,且门各有 楼,所谓新旧城楼绕夹城”( 潘德舆《淮阴竹枝词》), 可以想见当年包括南门更 楼在内的城门构筑之坚固 宏伟。只是世变沧桑,原 有的城垣早已毁坏,而现 存的更楼,就是在旧城改 造中被重点保护修缮的镇 淮楼,既标志着旧貌新颜 的城市变迁,更见证了新 中国建立以后根治淮水为 患的壮举。 罗振玉生于斯,长于斯 ,真可以说是推窗面城墙 ,举首见更楼;直至三十 而立之年,他在淮安城里 度过了一生中五分之二的 岁月,并且将他早年在淮 安所编的文集命名为《面 城精舍杂文》。①显然,“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的 初祖达摩之“旷劫精勤”的修 炼精神,②在某种程度上 恰好表述了他早年在淮城 更楼东寓居里面壁破壁、 外物不移的苦学况味。 但是,罗振玉生前所刊 著述,咸署“上虞罗振玉”, 并且寻根追宗,自撰家谱 ,称:“吾宗自南宋时有日 元(善)者始由慈溪迁居上虞 三都之永丰乡,是为迁上 虞之始。”③ 他自号“永丰 乡人”,而以淮安为“侨寓” 或“寄居”之地。1980年, 他的长孙罗继祖所撰罗氏 年谱在江苏出版,书名就 叫《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 玉年谱)》。④这是对此前 二三十年间罗氏姓名在出 版物中“寥若晨星,乃至销 声匿迹”,⑨成为学术禁区 的一个真正突破,也是罗 氏去世四十年之后,回归 他的事实上的故乡——江 苏淮安的起始;自此之后 ,在新编的淮安史志中有 了对罗氏生平著述的正面 介绍。 那么,罗振玉既自称迁 淮安四世,他的祖辈何时 由浙江上虞迁至江苏淮安 ,又缘何而迁淮的呢?按照 他在家谱中的记述,迁淮 始自上虞罗氏第十九世, 嘉庆、道光年间幕游江淮 的曾祖罗敦贤(字希斋)。所 谓幕游,也就是做“绍兴师 爷”(上虞属绍兴府)。那时 ,作为京杭大运河最高管 理机构总督漕运部院所在 地的淮安城,是漕运指挥 、河道治理、漕粮运转及 淮北食盐集散的中心,确 是冠盖喧闹,俨然省会。 而这位“历佐盐河”的希斋公 ,则是颇带传奇色彩的人 物。看来,正是借助了在 盐运、河督衙门做师爷所 积累的人脉资源,及淮安 特有的商贸经济环境,他 在告老以后经商致富,发 了大财,以巨万资财在淮 安府所属清河(淮阴县)购房 置业,世代务农的上虞罗 氏家族由此振兴了起来。 嗣后,祖父罗鹤翔(字翼云) 做了数任县官,甚有政声 ,不幸于咸丰三年(1853年 )以四十三岁壮年,在江苏 高邮州知州任上病故,家 道随之发生了变故,加以 遭逢淮北捻军攻占清河的 战乱,就由祖母方氏抚孤 养亲,带着一家老小迁徙 到了山阳。并以翼云公留 下的官俸购置田产,最后 在淮安城置宅定居下来。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