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自我边界
ISBN: 9787559440143
\\\"【澳】乔治·戴德 心理学硕士、心理辅导硕士、法学硕士。 他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协会成员、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人际关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他曾在许多国际论坛上发表论文,还出版过有关青少年司法制度的作品。此外,他还是一名绩效教练,在职业发展和更有效的管理技术等领域为企业主提供帮助。 \\\"
第1草 自我边界——“我”的心理 范围有多大? 当你将人类行为的生理和心理学动机层 层剥离,只剩下最基本的内容时,你就会得到一个简单的 概念:能量。任何行为,无论是生理上的(即动作)、精神 上的、情绪上的还是头脑中的(大脑中的神经元被激活了) ,只有得到了能量才能产生。 最简单的行为,是我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寻找食物 )或避免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而进行的,只有基本的生命安 全有了保障,我们才会去寻欢作乐。我们最初的情绪就是 恐惧——担心挨饿或被其他生物吃掉,这让我们做出了对 抗或逃跑的反应,我有时会称之为“抵抗或躲避”反应。( 详见第2章) 近千年来,对抗或逃跑的反应已经衍生出了越来越复 杂的形式,都是关于我们是如何释放这种“恐瞑能量”的 。我们不再需要详细地阐述这些形式,只举几个典型的例 子——例如朝某人扔书,惹恼他人,或者直接避开争论, 不予理睬。 我们已经习惯于将行为与情绪等同起来:某人在大声 喊叫,那他肯定生气了。因此,对他人行为的这种理解也 就会影响到我们与他们交流的方式。 我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看到的东西来做出某种行动(在上 述情境中,就是那个人在生气),并以此作为测量标准,来 衡量以后所遇见的所有人和事。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都是因为这种原则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对未来的希望 和期待的驱动力。 要理出你所遇到状况中的问题,(我称之为“树顶”方 式),就像要从一件羊毛衫上理出一根羊毛纤维一样麻烦。 但是,如果你首先了解了导致麻烦出现的原理——不遵守 “边界”限制的行为——那就没有这么麻烦。相反,你会 很快认识到自己“越过”了“边界”,并重新调整好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 我对“边界”概念的认识越深刻,跟我 的客户解释得越多,我就越发认识到它与呼吸的相似性。 我们的自主呼吸并不需费多大力气,因此我们也只是在觉 得呼吸困难的时候,才明白呼吸的重要性,才知道呼吸会 因多种方式而变得紊乱。与此类似,当我提出“边界”的 概念时,人们都露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这很简单,我们 不会重视它。 那么,我所说的“边界”是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我 和你是不一样的,我也不是你,你自然也不是我,那么我 们也就明白了,“我”和“你”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是 不一样的,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你与他人的“边界”。确实 ,弄明白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边界”,会让 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生活中也是存在“边界”的,我们 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并接受这些“边界”,并让自己的行 为保持在“边界”之内。 这是一条众人皆知的理论。 如果你能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这一点了,那么,你 就站在了正确的轨道上。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我认为更为 有效的理论都是大家容易接受的,并不会要求你们抛弃以 往的思维模式,而接受全新的、非同一般的理念。有了这 些对“边界”的理解和认识,一旦遇到困境,我们就能够 区分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而不会 产生内疚感。这一差别就是“边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有 时候,我称之为“边界焦点”。 如今的许多心理学辅导 似乎都涉及树顶式分析:专家们总是先分析遇到的状况、 问题和行为,并提供多种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被称之 为“问题案例”)。然而,出现问题时,我们想通过专家提 供的方式去找答案,却总会遇到其他的问题。 我发现, 对于那些困惑不已或已经疲倦于寻找答案的人而言,树顶 式分析并不能为他们提供多少帮助。这种方式可能还会让 解决方案比最初的问题更复杂——因为这可能引出寻找答 案的人之前所未曾想到的新问题,并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减轻他们的压力。 缓解压力 新客户进入我的咨询室后,总会感觉紧张、窘迫,我 就和他们聊一些其他话题——能够让他们感觉更轻松、更 舒适、更自在的话题。 在很多情况下,要了解他人在焦虑和紧张时的脑部活 动,就要鼓励他们放松下来,这时,焦虑紧张的人会发现 ,他们并没有陷入“绝境”。这种方法对来做心理咨询的 客户非常实用,会让他们明白,他们并没有失去理智,他 们的头脑还在如常运转。如果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大脑在正 常运转,他们就会试图抑制自己的焦虑和紧张,而不是试 图探究症状发生的缘由。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无论是 与家人朋友相处还是在职场上与同事相处,都可以用这种 方法去处理。 经过20多年的研究,我逐渐认识到,让我们焦虑紧张 的,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生活机制,它们解释了我们在做什 么,为什么要这样做。P1-3 \\\"经常被人“带跑”,面对压力无法坚持自我。 不懂拒绝,觉得自己必须对每个热的要求说“是”。 无法区分自己的行为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专注于爱与无私,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底线。 …… 以上都是自我边界不清晰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90%的问题与矛盾,都是边界不清造成的。 确立恰当的边界,我们可以化解冲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赋能、收获可控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