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零售

认知零售
作者: 亚 龙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0.80
折扣购买: 认知零售
ISBN: 9787516430682

作者简介

亚龙,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管理专业。在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十年,主要从事销售工作,积累有一定的营销经验;第二个十年就职于世界知名的零售企业,最高任职到省级主管;第三个十年主要从事零售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期间接触过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零售企业,具有丰富的行业管理和实践经验。

内容简介

虽然需求是购买与消费最原始的动因,但从需求到最终的购买与消费,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与决策。选择意味着拥有自主权。人类在过去的物质匮乏时代,因为没有更多选择而倍感苦恼,但随着物品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幸福或快乐感却并没有随选择性的增加而提升。事实上,当越是有太多选择时,反而会变得更加困扰,甚至有研究认为这也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因为人在选择或决策时,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所以选择过多只会使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并且由于得到就意味着将要放弃其他,而人是厌恶损失的,因此权衡与选择反而变成“痛苦”之事,往往会使满足感降低。 零售总有扩大规模以满足一站式购买的趋动力,这除了交易成本因素外,还与顾客总希望有更多选择有关。然而,更多选择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好的结果:艾扬格和莱珀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摊位售卖果酱,一个有24种口味,另一个只有6种口味,在多口味摊位上有60%的顾客停下试吃,而少口味摊位上只有40%的顾客停下试吃,不过实际结果却是,少口味摊位有30%的顾客产生了购买,而多口味摊位却只有3%。这反映出人对于选择虽然希望多多益善,但并不愿意更多地决策,特别是当被选择对象的差异越小时,就越容易产生取舍纠结,导致决策时备受困扰或力不从心,而往往放弃努力。 对于零售来说,选择问题也很容易使之堕入误区,即过多的选择可能反而会使成交率降低。其中又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顾客之所以希望能有更多选择,实际上其潜台词是在抱怨没有找到“适合”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很多时候给到的所谓更多选择,其实只是同类重复而无效的,只会更增加无所适从感。对于顾客而言,更多意味着注意分散,反而不利于选购,而如果要使其聚焦,就需要减少品项,但很可能又真的变成选择性不足——零售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平衡这一矛盾! 如果单纯从数量来看,由于人很难同时关注超过7个以上的事物,因此通常喜欢有3~7个备选方案,如果只有一个时会觉得没选择而有被强迫感,只有两个时会觉得有些非此即彼,当有三个及以上时才会感觉有选择的余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好、中、差三种不同的表现,从而便于进行判断和取舍。可见,虽然理论上备选方案越多越好,但如果超出生理极限的制约,反而有可能变得无所适从,风险厌恶只会增加心理的厌倦。事实上,顾客并不知道自己不喜欢选择,只是以为当有更多备选时,似乎更有利于找到答案。 另外,产品属性越相近,就越容易出现选择困难问题,差异越大则相对更易抉择,比如口渴时要选择水、碳酸、果汁、茶饮或乳品等会比较容易些,但如果在水里要选择矿泉水、纯净水或其他,恐怕就有点麻烦了。所以当店铺规模越大时,商品同质化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表面上是丰富了顾客的选择性,但实则是把难题扔给了顾客,商品多而全可能仅是相同元素的堆积,对于顾客选择并无意义。因此丰富性要以实质性差异为前提,而非同类下的更多品项。从交易成本来看,顾客越是花更多时间选购,成本就越高,显然不利于成交,因此根据成本转移原理,就知道零售不是简单地提供商品,而是要帮助顾客筛选,便于顾客顺利抉择,这就需要从品牌、规格、价格、品类、包装、服务和形象等多个维度,并结合竞争、自身定位和特色等进行过滤,总之,属性越是相近的,就越是要慎重。 因此,零售商在组织商品时要注意,选择虽然与吸引力有关,但与转化率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既要通过丰富度来提升吸引力,又要有效地形成某种信息聚焦(如差异或独特性),以帮助顾客减少选择困扰。现实中零售商之所以特别喜欢促销,其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价格手段等刺激,促使顾客简化和加快决策。 ◆本书重点在于零售基本原理、逻辑和规律的阐释,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知其所以然,只有基础越坚实,大厦才能越稳固并建得越高。 ◆本书不同于传统理论架构,而是聚焦于零售基本要素和相应的零售组合,揭示了零售真正的要点与抓手。 ◆本书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呈现众多不同或新的观点,从而帮助打开视野和启发思维。 ◆本书更强调实操性,主要围绕基本要素而展开说明“如何做”,大部分都可直接上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