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5.60
折扣购买: 历史的存在论维度——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阐释
ISBN: 9787300328850
陈立新,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存在论和历史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原则的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象的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意义的本质建构,近年来主持承担多项各级别科研课题,出版《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等学术著作。
立足于当代语境来阅读马克思,对于当下生活筹划乃是最关本质的思想事情和明智选择。从马克思哲学的品质和当代生活实践的双重要求出发,马克思的哲学之于当代生活依然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和解释力。萨特曾切中肯綮地宣称,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超越,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则是重新发现一种已包含在人们自以为超越的哲学中的思想”。萨特还引用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加罗姆的话说,马克思主义是个“坐标系统,只有这个系统才能对从政治经济学到伦理学、从历史学到地理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的任一种思想进行定位和定性”。这些提法实际上表明,我们今天重读马克思,需要再度回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把握马克思在存在论上对于近代哲学的思想决断,彰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充分吸取了近代哲学的积极成果而同时又实现了革命性的超越。
在当代语境中阅读马克思,“时间间距”似乎构成了一个理解的屏障,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活动毕竟是在19世纪展开的。其实,“时间间距”是理解活动中正常的且具有建设性的现象,这由“阅读伦理”提供着支持:我们理当在“读者权利”与“作者权利”的张力中建构对于文本的意义预期。所以,理解一个文本,“时间间距”既可以警示不能“过度诠释”,也提醒不要丢弃解释。就此而论,我们不但不能抵制“时间间距”,也无法抵制“时间间距”,反而可以积极地利用“时间间距”蕴含的历史联系,在专注于解读马克思原典中充分展示马克思的理论沉思对于当代的意义。因此,“时间间距”恰恰彰显着立足于当代语境阅读马克思的确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