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德国记者笔尖下的中国和日本)

1938(德国记者笔尖下的中国和日本)
作者: (德)恩斯特·柯德士|译者:王迎宪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90
折扣购买: 1938(德国记者笔尖下的中国和日本)
ISBN: 9787515344942

作者简介

王迎宪,湖北武汉人,原武汉电力学校(今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1990年赴德国,现旅居德国,就职于德国汉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中德两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工作。 已出版的译著有: 《卡恩一号》——德国足球守门员奥利弗·卡恩人物传记(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 《中国飞行》——德国汉莎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先生撰写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航发展初期历史的纪实著作(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 《最后的帝国》——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士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反映伪满洲国社会现状的纪实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 《闲置的皇城》——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土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纪实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恩斯特·柯德士,1908年生,德国记者,熟谙汉语,父亲海里希?柯德士为德国驻华外交官,曾任德华银行驻华代表。作者关于中国的纪实著述颇丰,已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有《最后的帝国》《闲置的皇城》。

内容简介

与人单独聊天时,米歇尔显得十分健谈。 深蓝的、几近黛色的海天像一个熠熠生辉的巨大 华盖,满天的繁星非同寻常地、低低地垂挂在无际的 天幕上。今晚的星星显得特别大,与记忆中的不太一 样。有的寂寥无神,像一个个幽暗的、微微泛红的小 点;有的则持续地闪耀着明亮的蓝色光亮,像一颗颗 抛过光的蓝宝石。就连宽宽的、看上去河床一般的一 抹银河,感觉也并不是那么遥远,使人顿生亲切感, 恨不得一伸出手就能抚摸到。温煦的、带着浓郁水腥 味儿的阵阵海风吹过,凉爽宜人。尽管海轮不怎么摇 晃,但海水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平静,如果是一 条小船,一定会在这滔天海浪中高高地荡起秋千。 南中国海很少有温柔的时候。 米歇尔很熟悉中国,他曾十多次去中国旅行。他 几乎在东亚所有的海港喝过酒,当然包括中国和日本 的海港。 “我对他人的观点和见解十分感兴趣,所以很愿 意与人交谈。”米歇尔边说边将双手重叠地放在胸口 ,双手的下方正是心脏跳动的部位。 这一肢体语言想表达的是,他愿意倾听公正的、 恰当的、合理的见解。或者说,他没有那些先人为主 的成见和偏见,他的心始终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以前,在我对东亚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听到 过很多关于东亚的介绍。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 事,那些介绍大都是些不真实的浮夸之词。我是一个 相当简单的人,我接受的教育并不全面和完整,”米 歇尔露出一脸毫不在意的神色,继续唠叨道: “但我对您说的这些,都是我自己亲历后得出的 直接经验,我不会随意去夸大,也不会刻意来贬低。 不会!不会的!”边说边摇动着他那只有稀疏几根头 发的脑袋。 “我不会撒谎,更不会吹牛!”一种似乎要结束 交谈的语调。 可就在我们又喝上一口酒后,这位优秀的调酒师 米歇尔先生还是继续着刚才的话题: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看来,米歇尔的谈兴 还是很高: “当我们摸索地行走在由异国情调的诸多事件形 成的一种混乱局面之中时,当行进的步伐沉重得就像 艰难地跋涉在沼泽地里、甚至连呼吸都会感到困难的 时候,我们中的某些人往往就会耐不住性子地开口诅 咒和埋怨。诅咒那里复杂多变的形势,埋怨那里陌生 诡异的人民,如此等等。不!这样是不行的!”他又 重复说道: “如果人带着过分的热情,愚笨地、厚着脸皮地 去亲近现实,在生活中遭受的就总是失败!要想学会 认识和理解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看不透、道不明的风俗 习惯的陌生民族和人民,首先就必须搬走挡在自己眼 前的那根大‘梁’,也就是说,所有自负自大、清高 傲慢、趾高气扬的习性都必须首先予以摒除。 “中国,这个我们明天就要抵达的国家,是丰富 多彩的,也是形形色色的,我们不应该带着一种所谓 英国式的姿态和面孔去小瞧它、蔑视它。中国人的心 灵里蕴藏着一种高度的、经过数千年时间不断优化了 的、完善的且根深蒂固的文化。对于这些,大多数去 那里的短期旅游者或者那些贪得无厌的商人们都缺乏 正确的认识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在他们眼中,肮 脏的码头苦力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一方面,这些人很轻率地觉得,用一个小小的 动作就可以将中国人排斥在一边,像对待一群无钱无 势的小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十分赞赏中国人在绘画 、建筑、诗歌以及人们知晓的其他文化艺术类别上的 辉煌成就。” 看起来米歇尔有些愠怒,因为,他要说上这样一 大堆话,才能将一个本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说清楚。 “其实,我对那些奇异的文化种类并不是很感兴 趣,”说这话时,他特意拉长了音调: “我没有太高的文化素养和学识,我的父亲只是 一位普通海员,没有钱供我上大学。但是,您也必须 承认,感兴趣与否与受教育的多少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是要看一个人内在意识独 立性的程度。通过自我教育,人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眼 睛去观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有可能用自己的感知 去经历、去感受,用自己具备的理解力去探究、去阐 释……最最重要的是,在纷繁多变的事物中你自己看 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