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市政:1928-1948
作者简介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主要职责为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等。本书主要依托北京市档案馆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科研力量, 通过馆藏历史档案的发掘、 整理、利用,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史的研究。
内容简介
文物古迹是北平长远发展的本钱,所以对古物和名胜古迹的保护也向来比较重视。1930年1月,根据《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第六条规定,北平特别市政府制定《北平特别市名胜古迹古物保存规则》和《北平特别市古迹古物评鉴委员会组织章程》,并组织了北平特别市古迹古物评鉴委员会。1930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公布《古物保存法》14条,至1931年7月,公布施行《古物保存法施行细则》,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特别是,行政院于1932年6月颁布《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条例》,并在其下组织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至1934年7月,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原教育部所属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改组为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办事处,以表示中央政府对古迹、古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起初,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偏重于古迹和古物的登记、发掘工作,而对整理和修缮工作重视不够,北平的古迹、古物仍处于部分管理与消极维持的状态,缺少主动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的建设性保护。而在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成立之前,北平市政府已经迈出了整理文物的步伐,于是,在《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中也提出了名胜古迹保管权统一问题。最终,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北平市政府顺利接收了天坛、地坛、先农坛、日坛、月坛、天然博物院等的保护管理权,进而对其所管辖的名胜古迹进行了通盘筹划。 北平市政府于1934年12月拟订的《旧都文物整理计划》,就是全面修葺、整理北平古建筑的计划。为集思广益起见,政整会起草《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规则》,并于1935年1月成立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简称“文整会”),隶属于政整会,主席由政整会委员长黄郛兼任,由内政、财政、教育、交通、铁道各部和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河北、察哈尔等处代表及北平市市长为当然委员,并聘请专家若干人为委员,常务委员会附设于北平政整会内。文整会负责指挥监督关于执行整理北平文物的各项事宜,审核关于北平文物的设计,筹划保管关于该计划的款项。执行旧都文物整理事宜,虽由河北、察哈尔两省政府和北平市政府共同负责办理,但北平市政府的任务最重。北平市政府根据文整会的要求,在市政府内西花园南院设立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简称“文整处”),由市长袁良兼任处长,工务局局长谭炳训兼任副处长。文整处“主要负责办理关于北平市内文物整理修缮的各项设计、工程以及其他与文物相关资料的编辑、宣传事务;负责筹拨专款,编拟计划,分期实施各项修缮工程等”。文整处还聘请中国营造学社为技术顾问,并请其举荐代表,参加审查会议。所有文整工程先送请中国营造学社审查,再提交文整处的审查委员会开会讨论。 1934年12月,袁良在南京与国民政府行政院商定,故都文物整理经费最高限额为309万元银圆,其中财政部及北平市各筹拨100万元银圆,铁道部筹拨109万元银圆。d 另外,金城银行、上海银行等还答应投资200万元银圆。北平市政府计划以170万元银圆修筑北平市沥青路,以139万元银圆修理城墙、城楼及各坛庙,剩余200万元银圆组建游览社,并建造剧院、饭店与文化商场。袁良所欲设立的游览社,不仅是一个类似旅行社的机构,由官商合办,政府和人民均可投资,一切组织彻底商业化,社长由市政府派充,副社长二人,由商股及北宁铁路局各推一人。其业务范围,“除办理一般旅行社之业务外,并担任译导、代购特产等事务。中南海饭店及大剧院亦归该社经营。其他名胜古迹如有设立饭店必要,统由该社承办。该社并有建议名胜古迹之整理计划及协助整理之义务”。所以,北平市政府拟设立的游览社实际上也是一个专管旅游事业的机构。在游览社成立之前,在袁良的积极主导之下,成立了文物观光协会。该协会“以招致国内外观光人士,促进名胜地方之设备,改善招待观光者之机能为宗旨”。剧院、饭店和文化商场,纯系商业性质。文化商场集中一切古董、珠玉等各种工艺品及特产品,杜绝赝品,统一价格,并选用能通外国方言之营业员,专司接待外国游客。对于此点,北平市政府先在东安市场试办,成绩极为良好。另外,北平市政府还计划以30万元经费,在太庙设立市立博物馆,预定一年完成。 由此可见,北平市在推行旧都文物整理计划期间,并没有彻底放弃游览区建设计划。1934年12月7日,袁良市长在南京接受记者采访,称建设大北平计划,初拟名为“建设北平游览区”,其后修改为“建设整理北平文物”,发展旅游业为建设的重要目标。袁良向记者提到,1934年到北平旅游的外国游客共计1900人,其中美籍游客即占1400余名。外国游客“皆谓今始发觉北平实为世界之名城乐土,令流连不忍速去。可见外人之心理,对北平已有好评,如能再加建设,相信外人来游者,必更多。西方人仅睹西方之名胜,而未睹东方之名胜,美国人每年所耗于游览者,达八万万美金,仍不过在欧美两洲兜圈。如我能利用宣传方法,将北平之优点,完全烘托表现,则西方人之来东方者,或许与今年之比例成十倍以至百倍,则北平之繁荣,定可操左券”。全部文物整理工程计划定两年完成,分两期施工。由于当时北平市冬季不便修葺房屋,文物整理工作要等到1935年3月底以后才能进行。所以,根据《旧都文物整理计划实施程序》,1935年1月至3月为第一期工程准备时期,4月至9月为第一期工程施工时期,1935年10月至12月为第一期工程结算报告时期。以1936年1月至3月为第二期工程准备时期,1936年4月至9月为第二期工程施工时期。修葺古建筑的原则,主要是加强结构,但又不得不顾及市民等着看“金碧辉煌,焕然一新”的期待,所以《旧都文物整理计划》也很重视油漆彩画。文整会不仅将“地当冲要,有关市容”的新华门、皇城4座角楼,以及“地当颐和园及西山等处往来要冲,为中外观瞻所系”的颐和园涵虚牌楼添加到第一期工程范围内,提前兴修。而且于1936年10月明确提出:“凡通衢大道观瞻所系之处,自应兼顾外表,期可富丽堂皇,其地址不甚冲要者,应先尽结构坚固上加以整理,其外表可从简略。” 第二期工程更以此为原则。 深入了解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艰难历程和前人为北京城市的近代化所倾注的心血,可以激发我们建设伟大北京的热情,也更加热爱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