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传(第二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他们和小安格拉开了 一个美丽的小玩笑。当时 她刚出生才几个星期,而 她的父母有了一个天才的 想法,就是举家迁往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当 时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之 乡。离开美丽的汉堡市, 到勃兰登堡一个连名字都 很难发音的偏僻小镇—— 奎州。而此时成百上千的 人都走了一条与他相反的 路,因为人们更偏向于选 择所谓的西方的舒适和安 逸,而不是民主德国无产 阶级的简朴和可靠。可以 说,这是一个勇敢的选择 。 安格拉的父亲,霍斯 特·卡斯纳,是教会的一 名神职人员,他的想法是 :在“另一个德国”更加需 要灵魂的牧师,而“另一 个德国”,不太客气地说 就是二战后划分全球时交 给苏维埃世界的部分。 1954年,当小安格拉·多 罗特娅降临人世的时候, 以及在那之后的很多年, 世界都被分裂成两部分。 历史学家们说那时民主德 国处在斯大林化的顶端, 尽管斯大林已经逝世一年 了。从1949年到1961年 (在这一年柏林墙突然出 现),大约270万德国人 决定离开那个“工人和农 民”的国家,转而选择联 邦德国。然而,修道院的 院长们让这个年轻的神甫 相信,“在另一边”,那里 需要他。另一方面,他, 霍斯特·卡斯纳,原本就 是来自那边的。他是潘科 的一个普鲁士人,似乎是 这样。他的妻子荷玲,时 年26岁,是一名老师,但 是后来再也不做老师了。 她曾教过英语和拉丁语, 然而,作为一个新教牧师 的妻子,在民主德国继续 自己的职业是不可能的。 在奎州,也就是卡斯 纳一家在1954年所生活 的小乡村,大约有400人 。那里有一座漂亮的乡村 教堂,一片农村的土地。 1954年时,那儿离两德 边界只有不到30公里。这 个区域住户很少,连一个 学校都没有,因此孩子们 必须到另一个村子上学。 这里的一切都小小的,包 括这个新教牧师的家。他 肩负着一个极其困难的任 务,即维系这个被历史的 命运完全打乱的集体。那 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过去 不到十年,德国被一分为 二,而这个被上帝遗忘的 角落里的生活条件,如果 不说是贫困不幸,那至少 也是不稳定的。这里跟纳 粹德国雕塑的宏伟壮丽没 有一点关系,也完全看不 到一点当时德国乡村的浪 漫自然主义色彩。为了避 免过分依赖于国家的供给 ,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依靠 菜园里产出的食物生活, 甚至教会堂区也有自己的 羊群、母鸡,或者一只乳 牛。当卡斯纳决定到民主 德国定居时,就清楚地知 道教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 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在 那最初的几年里,他常常 要去挤山羊奶。无辜但有 斗争精神的荷玲则要准备 大量水煮荨麻。她不敢向 丈夫坦言她怀念并且惋惜 过去给孩子们上课的日子 ,那时她的角色可不仅仅 只是家庭主妇,而现在, 她唯一的前景就是侍候一 个上帝的仆人。以及在艰 苦的条件下抚养他的孩子 们。 对于仍然公开声称自 己是基督徒的人,压迫是 肯定的,因为这是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分子的东西 ,宗教就是人民大众的精 神鸦片,等等。如今我们 所说的基督教团体的基本 活动在当时常常被严令禁 止,有时甚至以一些人的 坐牢而告终。但是卡斯纳 这个硬汉,他并不是唯一 一个在联邦德国完成了神 学学业然后决定跳到民主 德国的神职人员。这些神 职人员中的一部分人不仅 坚信基督教和社会主义有 共存的可能性,他们甚至 还认为基督教和社会主义 ,就像两个彼此归属的事 物一样,应该“共同成长” 。而另一些人,他们更倾 向于批判瓦尔特·乌布利 希政权,也许他们是把自 己视为这片充满敌意的土 地上的传教士。 很难说在那些年里卡 斯纳属于哪一种人。可以 确定的是,这个牧师更倾 向于支持当时的政权,而 不是反对。瞻前顾后,保 持平衡,这是一种妥协, 是为了幸存还是信念? 实际上,卡斯纳一家 没有待在原地不动。 1954年秋后不到三年时 间,这位牧师迁居到了乌 克马克的滕普林,还是在 勃兰登堡,但距离波兰只 有几步之遥。这里的居民 有一万四千人,这对牧师 来说是一次晋升。他被认 为是一个“优秀的教员”, 向当局充分展示、证明了 自己的能力。在滕普林, 并不涉及“放牧灵魂”。卡 斯纳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 督教会人员。在民主德国 ,这显然是一个更加棘手 的工作,事关创办一个为 教会服务的神学院,一个 真正的牧师协会。在滕普 林(默克尔说,现在她仍 然将这个小城视为“我的 家”)城墙外一公里处, 就是“瓦尔德霍夫”,它处 在田野、草原、树林和不 同的湖泊之间。安格拉· 默克尔将会在这里度过童 年和青年时期的大部分时 光。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