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与人文的守望者

医道与人文的守望者
作者: 李洁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医道与人文的守望者
ISBN: 9787522201658

作者简介

李洁,1962年生,北京市人,主任医师/教授。曾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Mental Health Systems》编委,《中华精神科杂志》编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顾问编委,《精神医学杂志》特邀编委。系《柳叶刀》旗下精神卫生病耻感委员会委员,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Cultural Psychiatry,WACP)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民族心理与精神医学学组副组长,广州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名誉主委及主委。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教授;法国Georges Mazurelle医院高级访问学者,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高级访问教授。独译《追求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与他人主译《公共精神卫生》。编著《文化与精神医学》《艺术与精神医学》和《医道与人文的守望者》三部曲。2018年荣获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协会颁发的“文化精神医学创新教育奖”。

内容简介

从莎士比亚眼中审视:精神疾患与精神健康 2016年正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永恒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的永恒魅力。 莎士比亚不仅创作出举世瞩目的“四大悲剧”,他笔下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等经典词句久经岁月的考验,成为家喻户晓的硕硕名言。 其实,从精神医学来看,莎士比亚与其他学者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一样,皆有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难怪有人称赞“莎士比亚无疑是文学上的、最伟大的‘精神病理学家’”、“人类情感上的精神医学家”。1,2下面让我们展卷翻阅莎士比亚的皇皇巨著,从其字里行间审视精神疾患与精神健康。 一、生平概要3,4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于1564年4月23日降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卖手套、贩羊毛的商富家庭。少年时代莎士比亚在当地一所“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古希腊文,逻辑学和修辞术,后因家道中落,于1587年前后只身前往伦敦谋生。后来当上了演员和编剧,从此开始了他的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从伦敦返回家乡,于1616年4月23日逝世,享年52岁。华人文化圈将莎士比亚称为莎翁,以示尊敬。 莎翁,这位世界文坛的巨人一生中撰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他的妙语伟辞震古烁今,他的生花妙笔深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矛盾冲突。 十年前我有幸拜访过莎翁故居,它位于伦敦以西百余公里外的斯特拉特福镇。初来小镇,不仅领略到如诗如画的美,更是仿佛置身于莎翁的世界,绿绿的草坪映衬着褐色的小屋,参拜者络绎不绝。故居入口处,一幅画像映入我的眼帘,他的双眼闪耀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双唇间流露着丰富的想象,眉宇中蕴含着洞察世事人情的超凡能力,他就是莎翁(图A10.1)。 二、精神疾患 在当代精神医学领域,精神病理学仍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为精神科医生提供了人类异常心理活动的基本信息。5《莎士比亚全集》不仅气势恢宏,词采华茂,韵律优美,其中提及众多器官的疾病和药物,尤其是多次提到疯癫(mad)一词。按照当下的说法,mad多属于精神疾患或与之有关。透过莎翁的鸿篇巨著可以看出,莎翁对精神疾患了然于胸。仅从他的“四大悲剧”便可审视一番。 1 《哈姆莱特》 是一出复仇悲剧。故事描写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动人故事。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狄斯为篡夺王位,谋害兄长丹麦国王,并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其长嫂为王后。在哈姆莱特看来,先父尸骨未寒,母亲就“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6为此,哈姆莱特阴郁寡欢。后来,哈姆莱特听到先父冤魂的述说,是叔父克劳狄斯夺去了父王的生命、王冠和王后。于是,哈姆莱特决定替冤死的父亲报仇。为达目的,他装疯卖傻,最终用剑刺死了逆伦贪欲的叔父,其母也在饮下克劳狄斯的毒酒后气绝身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初是位神经科医生,但他坦言:“我对医学的各个领域,除了精神病学以外,一概不感兴趣。”7后来弗洛伊德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这与他喜爱文学密不可分。无论是圣经故事,还是C.托布勒的散文皆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爱好与志向。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自然也成为弗洛伊德研究的对象。弗洛伊德指出,为什么哈姆莱特杀死别人毫不犹豫,却对其叔父克劳狄斯难以下手?弗氏写道:“哈姆莱特能够作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掉他父亲,并且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弑父娶母的凶手并好不了多少。”8看来哈姆莱特也摆脱不了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的捉弄。 一向痴恋哈姆莱特的美丽姑娘奥菲利娅,倒是因悲哀、绝望而忍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促发了精神错乱。她头带鲜花,唱着歌儿,慢慢地自溺于水中。从精神医学看,奥菲利娅的发病具有家族遗传史,其父亲丹麦国王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年轻时就有过短暂的精神错乱。尽管精神科医生B.Morel(1860),K.Kahlbaum(1868),E.Hecker(1870)以及E.Kraepelin(1896)在19世纪才逐渐认识到精神分裂症这一病症,但莎翁早在17世纪透过奥菲利娅就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破裂、情绪失调、行为怪异的临床表现,实属难得。 2 《奥瑟罗》 是一出家庭悲剧。故事描写了威尼斯大将奥瑟罗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挑拨离间,坚信妻子苔丝狄蒙娜与自己手下副将凯西奥有云雨之情。于是,奥瑟罗扼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妻子。后因伊阿古的妻子爱米利娅揭发事实,于是真相大白,奥瑟罗在万分悔恨之中自尽。其实,苔丝狄蒙娜不仅出生于贵族,而且她貌美聪慧,善良,犹如天仙下凡。谁要是抱得这样的美人归,那真是多少辈才修来的艳福。只可惜,勇敢豪爽的奥瑟罗捕风捉影、轻信谗言,仅凭一个小手帕作为证据就坚信妻子另有新欢,最终铸成人生大错。 在精神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常无中生有,或是“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6深信自己的配偶有外遇,有新欢,即为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仅有嫉妒观念(ideas of jealous)并非一定就是嫉妒妄想,而后者常会出现攻击行为。莎翁描写的奥瑟罗,非常符合嫉妒妄想的特征。奥瑟罗不仅具有歪曲的认知,也出现了极端的行为。于是,在世界经典的精神医学教科书中,嫉妒妄想又称之为“奥瑟罗综合征”(Othello syndrome)。9在给医学生讲述嫉妒妄想的过程中,莎翁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案,学生喜听,且易懂。 3 《李尔王》 是一出谋财悲剧。故事描写了古代不列颠国的一个传说。老国王李尔年老体衰,决定将国土作为财产分给三个女儿。结果,李尔王却受大女儿与二女儿花言巧语之骗,不仅使李尔王丢掉土地,亦使其丧失理智,疯癫而死。 在精神科门诊,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来访者因情绪波动而担心自己发疯,这使我们中外精神科医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李尔王的台词:“啊!不要让我发疯!天哪,抑制住我的怒气,不要让我发疯!我不想发疯!”6,10流露出担心失去理性,并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内在恐惧。还有,透过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对话,莎翁为我们呈现出精神科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患者的答非所问。 国内第一本精神科医生的散文随笔集 它是脑与心灵的交汇,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人文科学与精神医学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