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德国史(第2版)/地图说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蛮族”世界 公元前5世纪起,罗马人在亚平宁平原上挥洒驰 骋,着力创建辉煌文明。一支“蛮族”却在遥远的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过着原始而质朴的生 活。公元前4世纪,希腊探险家皮提亚斯(Phtheas)为 我们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一段关于这群“蛮族”生活的 记录。他说,这群人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过着极为 简单的游牧生活。在罗马人眼中,他们是远离文明世 界的“野蛮人”,不足挂齿。 未曾想到,在随后的400年间,这支“蛮族”却 一步步地扩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如图1所示,到公 元前4年左右,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整个中欧地区 ,与罗马帝国隔岸相望。莱茵河与多瑙河成为“文明 ”世界与“蛮族”世界的天然分界线。 他们是谁? 历史上,他们曾有过很多名字,但最终都被纳入 一个共同的称呼:“日耳曼人”(拉丁语:Germanen) 。这是公元前1世纪由希腊历史学家波西多尼乌斯 (Posidonius)首先使用的词汇,后来被广泛接受。但 遗憾的是,由于时代久远,“日耳曼人”的精确含义 却不得而知了。一些历史学家从语言学的角度推测, 它或许意味着“投枪者”、“令人生畏的好战的战士 ”、“喊叫者”、“山地人”等含义。这些推测多少 也透露出这支“蛮族”给文明世界留下的最初印象。 事实上,古代的日耳曼人没有文字,不会书写, 只有口耳相传的神话为他们保留着一些集体记忆。19 世纪风靡一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便是对这种 记忆的加工之作,但显然增添了许多后人的想象与夸 张。罗马统帅恺撒(Caesar)和历史学家塔西佗 (Tacitus)也曾近距离地观察过日耳曼人,记录了公 元前后日耳曼人的生活状态,但两人的描述却又带着 过多的感情色彩,以致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直到20世纪,通过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的共同努 力,“蛮族”世界的真实面貌才逐渐清晰起来。人们 大致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 第一,古代日耳曼人与周边的欧洲各民族均属于 雅利安人种的一部分,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到中欧的 北部。随后,他们陆续南下,占据着从北海到多瑙河 、从维斯瓦河到莱茵河的广大地区。 第二,古代日耳曼人不是一个内部统一的民族, 而是由许多部族构成的。这些部族之间的语言相似, 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结盟或作战的关系。如图1所示, 若以各部族的生活区域划分,他们可分为三支部落群 :(1)东日耳曼人,如哥特人、勃艮第人、汪达尔人 、斯维比人等;(2)北日耳曼人,后来以诺曼人或维 京人的名称出现在欧洲的历史中;(3)西日耳曼人, 如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 第三,日耳曼各部族的发展水平各有高低,但到 公元前后,大多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一方面,游牧 开始让位于农耕,启动定居生活;另一方面,内部权 力开始分化,阶层差异日益明显,部族首领自称为“ 王”。 但无论今天我们知道什么,在纪元开始之际,在 罗马人的眼中,“蛮族”的世界仍然离他们很远;然 而在“蛮族”看来,他们已经站在了文明世界的人口 。两个世界之间的互动很快就拉开了帷幕。攻防之间 从公元前1世纪末起,沿莱茵河与多瑙河,陆续 出现了近60座堡垒和千座瞭望塔。如图2所示,它们 前后相接,形成了欧洲历史上颇为壮观的一道“长城 ”。这就是著名的“莱姆斯防线”(Limes,又译“国 界墙”)。它既是罗马人针对日耳曼人而建的前沿阵 线,更是公元前后200年间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攻 防交错的最佳写照。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 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末。两支生活在北海沿岸的日耳 曼部族突然越过多瑙河,出现在罗马行省诺里库姆( 今奥地利)境内,对罗马构成了直接威胁。不过,这 两支日耳曼人并没有趁势南下,而是向西,进入高卢 地区(今法国)。10年后,他们又折回,与马略(Gaius Marius)率领的罗马军团大战于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 部。最终,日耳曼人败退,罗马人确保了边界的安全 。 随着更多日耳曼人的陆续南下和罗马人的持续北 扩,两个世界很快便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隔岸相望 。今天已经找不到他们彼此往来的确切记载,但偶尔 为之的商品交易或人员往来,想来也是存在的。或许 也正因如此,“蛮族”世界的广袤空间激起了伟大的 罗马将领恺撒“欲征之而后快”的豪情。 公元前58年,恺撒率罗马军团北征高卢时,顺势 歼灭此地的8万多名日耳曼兵士,自此拉开罗马人征 服日耳曼人的序幕。不久,恺撒越过莱茵河,降伏了 附近的数个日耳曼部族。40多年后,奥古斯都 (Augustus)又在多瑙河上与日耳曼人对峙。到公元6 年,罗马人大致征服了从莱茵河以东直到威悉河、部 分延伸到易北河的广大地区。罗马帝国把莱茵河以西 日耳曼人被征服的地区称作“小日耳曼尼亚”。罗马 帝国在“小日耳曼尼亚”设置了两个行省:下日耳曼 尼亚(相当于今天低地国家的南部,首府建在科隆); 上日耳曼尼亚(相当于今天的瑞士和法国的阿尔萨斯 地区,首府建在美因茨)。尚未被征服的莱茵河以东 地区,则被称作“大日耳曼尼亚”,它是罗马人的下 一个征服目标。 如图2所示,莱姆斯防线正好修筑在上日耳曼尼 亚和大日耳曼尼亚之间。它北起莱茵布罗尔 (Rheinbrohl),南到多瑙河畔的艾宁(Eining),形 成了长达550千米的国界线(“莱姆斯”一词本意即是 “界线”)。罗马人原本计划把莱姆斯防线上的堡垒 作为进攻日耳曼人的前哨据点,逐层推进帝国的边界 。但事与愿违,这一想法很快在日耳曼人的一场暴动 中落空。 罗马人在小日耳曼尼亚实行残酷的奴役制度,激 起了此地日耳曼人的数次反抗。公元9年,日耳曼部 族舍鲁斯奇人(Cherusker。)赫尔曼(Hermann,拉丁 名字是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揭竿而起,联合其 他部族,把罗马驻小日耳曼尼亚军队总司令瓦鲁斯 (Publius QuinctiliusVarus)诱人崎岖难行的条顿 堡森林(今奥斯纳布吕克附近),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 ,瓦鲁斯自杀。此役震惊罗马,皇帝惊呼:“瓦鲁斯 ,瓦鲁斯,还我军团!”随后数年间,日耳曼人夺取 了莱姆斯防线上的不少据点,并把罗马军队重新赶回 莱茵河以西地区。当然,内部并不统一的日耳曼人也 无力继续进攻。“莱茵河一多瑙河”一线再次被默认 为两个世界的天然界限。 在随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莱姆斯防线的象征意 义远远大于实际作用。它既象征着两个世界之间的微 妙平衡,又成为两个世界彼此融合的一种渠道。一批 日耳曼部族的“罗马化”也是通过这条渠道来完成的 。而从对今日德国的影响来看,莱姆斯防线上的这些 据点不少还成为德意志的最早一批城市,如特里尔和 雷根斯堡。P3-7